“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曲阜孔府的朱门内,千年古训化作餐盘里的温润光泽。当新华网与洋河梦之蓝手工班联合打造的《中国宴》第二期踏足儒家圣地,孔府菜的诗礼底蕴与泰国的热辣风味相遇,在刀工与香料间,铺就了一条跨越湄南河与黄河的文明通途。
一筷一匙皆载礼
孔府菜大厨的案板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儒家箴言化作具象的味觉艺术。“阳关三叠”需将鸡脯肉剁至泥状,以白菜叶分层裹敷,经三次叠加成型,猪网油封炸后酥壳含鲜,恰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离愁叠韵。而“诗礼银杏”更藏文脉——诗礼堂前千年古杏的果实经慢炖成琥珀色,呼应着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教诲,让泰国驻华大使韩灿才由衷赞叹:“每一口都是东方智慧的味道。”

这场味觉对话中,孔府菜的礼仪美学与泰餐的香料哲学形成奇妙共鸣。礼官演绎的“一献之礼”源自周礼,献爵、祚爵、酬爵的三重仪轨,与泰国皇室宴席中“先敬长者”的礼仪传统异曲同工。当孔府大厨呈上“金钱鸡托”——以鸡肉、虾仁塑成古钱造型寓意丰饶,泰国厨师带来的罗勒叶炒鸡肉也暗藏巧思:罗勒的馥郁与中式调料交融,正如韩灿才大使所言:“中泰美食在‘敬客’的内核上从未分离。”
梦之蓝手工班成为礼仪传承的最佳注脚,当韩灿才在“三爵之礼”中举杯,老酒的绵柔与孔府菜的温润相得益彰。
中泰味语话共情
“阳关三叠是菜吗?”韩灿才的追问拉开文化解码的序幕。当得知这道菜藏着送别友人的诗意,他笑着调侃“吃了这菜,朋友定然不舍离去”;而猜中“诗礼银杏”时,他对“银杏入药养生”的解读,更让孔府菜的“药食同源”理念与泰国“草药入馔”传统产生共鸣。这种互动恰似纽带,让《论语》智慧从文字化作可感的味觉体验。
中泰厨师的“技艺交流”更显深意。孔府菜大厨展示“什锦葵花干贝”的象形技法——以八宝馅塑成葵花造型寓意多子多福;泰国厨师则详解罗勒叶的香气秘诀,坦言“用的是中国厨房的常见调料”。韩灿才带来的泰国食谱与孔府菜的典故手册相互馈赠,正如他所言:“这不是比拼,是让两国民众通过美食读懂彼此。”

泰国大使馆提供的瓷盘成为点睛之笔:“瓷器起源于中国,在泰国演化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与孔府锡制餐具的“器以载道”形成呼应。当双方以梦之蓝手工班举杯,韩灿才的感慨让我们感叹中泰两国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从汉代‘汉之译使’到如今的美食对话,中泰友谊早就在烟火气里扎根。”
这场跨越山海的交流,以美食为媒、以美酒为介,让中国文化的温度传到泰国。而梦之蓝手工班与孔府菜的契合,也成了中国饮食走向世界的生动注脚。

《中国宴》节目是一档跨文化美食交流节目,由新华网和洋河梦之蓝手工班联合出品,节目以四位中国宴主理人与四位中国宴国际寻味大使双向奔赴的形式,展现出寻味大使因美寻味,主理人以宴传情,从而共同传递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中国价值观。
该节目以全媒体生态矩阵传播,并在新华网财经频道、新华网微信、新华网抖音号、新华网视频号,以及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同步上线,让世界领略梦之蓝手工班与中国宴融合的独特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