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中指研究院最新发布《过去五年,房企经营的3个关键变化》专题。
房企销售业绩:市场深度调整,房企销售额下降,规模房企数量持续下滑
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房企销售额大幅下降。2025年1-10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2.9万亿元,预估2025年TOP100房企销售额相比2021年大幅下降。主要原因,一方面,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深度调整,市场规模急剧下滑,房企销售额明显下降。另一方面,TOP100房企群体发生了较大变化,如多家千亿民营房企发生债务违约,销售受到较大冲击,跌落出了TOP100之外。
规模房企数量持续下滑。2024年,千亿房企仅剩11家,较2021年减少30家;百亿企业86家,较2021年减少72家。2025年预期千亿、百亿房企数量仍将继续下滑。随着市场调整及行业高质量发展,企业由追求规模转向有质量的发展,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众多房企纷纷将重心转向产品品质、服务升级、多元业态协同等维度。
TOP100企业拿地总额大幅下滑,下降幅度超六成。2024年,TOP100企业拿地总额9280.0亿元,较2021年下降71.3%;2025年1-10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7838亿元,较2021年同期下滑65%。房企拿地下降这一趋势是行业资金约束、市场预期、战略转型与区域分化多重因素共振共同作用的结果,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短时间内难以转变。
竞争格局:头部企业韧性强,央国企优势地位凸显,民企竞争力下降
头部企业销售额占比持续上升,业绩保持较强韧性。2025年1-10月,TOP10企业销售额占TOP100企业销售额比例为49.4%,较2021年提升13个百分点。TOP20和TOP50企业销售额占TOP100企业销售额比分别为65.6%和85.8%,较2021年提升11.2个百分点、3.8个百分点。这一趋势表明行业集中度在加速提升,头部房企凭借产品力升级、核心城市深耕及财务稳健性构筑竞争壁垒,例如保利发展、中海地产等通过“好房子”战略聚焦改善型需求,在核心城市实现保持销售韧性,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央国企成为重资产开发主力军,民企数量持续下降。2025年1-10月,销售额TOP100企业中的央国企数量由2021年的26家增加至51家,民企数量由2021年的68家下降至43家。央国企凭借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在核心城市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央国企拿地金额远超民营企业。受限于债务压力与市场信心不足,存活的民营企业普遍转向资产运营等轻资产模式。
头部房企拿地占比明显提升。2025年1-10月,TOP10、TOP20房企拿地金额占比为56.5%、68.8%,相比去年底分别提升15.1个百分点、13.9个百分点,相比2021年分别提升17.8个百分点、13.8个百分点。头部房企凭借雄厚资金实力与精准战略布局,持续聚焦核心城市优质地块,推动土地投资向“高能级、高价值、高集中度”方向加速演进。
央国企成为拿地主力。2025年1-10月,拿地金额TOP100企业中,79家为央国企及地方国资,相比2021年央国企及地方国资增加了27家。央国企依托低融资成本和资源优势,在一二线核心城市土地市场争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财务状况:营收下降、亏损增加,负债率上升,短期偿债能力下滑
上市房企营收大幅下降,亏损企业持续增加。2024年,上市房企营业收入均值为298.7亿元,较2021年下降69%,2025年上半年营收继续下滑。2022年以来上市房企连续亏损,亏损企业数量连续扩大。2025年上半年,上市房企中约有六成企业出现亏损,上市房企营收规模与盈利水平显著承压。
房地产上市公司净负债率连续上升,现金短债比不足1。2024年,上市房企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分别为71.6%、131.5%,分别较2021年提升6.1、52.2个百分点,行业负债率继续上升,主要是货币资金下滑、资产贬值压力大。现金短债比0.91,较2021年同期下降0.21,不足1,短期偿债能力下滑。在行业深度调整背景下,高负债房企面临严峻的偿债压力,企业亟需通过债务重组、资产盘活等方式逐步恢复正常经营。(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
责任编辑:李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