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2015年1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习近平同当地干部边走边聊,了解村民增收和古村落保护情况。来到在洱海边,习近平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并听取洱海保护情况。“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嘱咐当地干部群众,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盛夏洱海,美景绝伦。古生村旁的生态廊道上,游客悠然地享受碧蓝的水、温柔的风,惬意生活便是如此。入夜后,眺望洱海上点点渔灯,像极了深邃夜空的繁星。这,是大理“母亲湖”别样的美。
习近平总书记到古生村考察至今虽已过去整整十年时间,但他那些叮嘱的话语却仍在耳畔,“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古生村是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也是位于洱海之畔的传统白族村。十年来,这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印刻在心底,借助现代科技,发动群众力量,用行动守护“洱海蓝”,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科技小院,技术赋能洱海生态保护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大理州迅速开启了一场“靠山养山,靠水养水”的创新实践,让科技赋能洱海生态保护。
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大理州政府共同建立的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以张福锁院士为首席科学家,汇聚多家科研机构、涉农高校师生,围绕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开启了一场科技大会战。
为此,科技小院以古生村片区(4.8平方公里)为洱海流域典型场景,建立了面源污染精准解析系统:六条面源污染产生过程纵线、七条污染负荷水质响应横线,涵盖面源污染排放—输移—入湖全过程,形成“六纵七横”面源污染动态监测体系,监测网涵盖村庄、农田、沟渠、湿地等单元。
有了这张网,洱海污染物来源就能实现精准追踪。随后,科技小院师生们紧锣密鼓,雨天去采样,晴天做检测。依托庞大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大家得出了一致结论:古生村片区输入洱海的氮磷负荷,一半来自坡地旱地农田,另一半则来自村庄庭院菜地、地表径流、生活污水跑冒滴漏等。
盯住问题谋思路,大胆创新找出路。
借助古生村片区西高东西的地势,科技小院师生设计了“截流—净化—回用”系统,地表径流经生态沟渠、生态库塘净化,水质达标后入湖。最初,科技小院的目标是氮磷入湖污染负荷减少10%以上,而目前已达到15%至30%。
沈荃杰是云南农业大学的学生,在结束研一的理论课后就来了古生村的面源污染精控科技小院。虽然没有经历那段忙碌的日子,但现在沈荃杰和伙伴们依旧不轻松,一直严格按照张福锁院士“盯住关键时期七场典型降雨”的要求开展取样、检测工作。“来到科技小院,下过多少次雨,我就采过多少次样。”他说,“从检测数据中能明显看到氮磷指标的下降趋势。洱海真的在变干净。”
从10%以上到15%至30%,不只有面源污染精控科技小院的力量,更是在古生村蔬菜科技小院、绿色高值种植科技小院、洱海水稻科技小院等18个科技小院的通力配合下,搭建起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科学治理和绿色转型发展模式成效的直观体现。
几年来,洱海水质连续保持优良水平,一度消失20多年被称为“水质指示生物”的海菜花环湖开放。海菜花开,幸福自来。
绿色理念,根植群众保护主体意识
漫步古生村小巷,绿树成荫,一处处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在清溪的环绕中,韵味悠长。街心的大榕树、巷口小吃摊、巷陌的民宿、长椅上休息的长者,还有三五成群的游客,一起构成了一幅无比恬静、悠然又和谐的画面。
这个画面中还有不少让人过目不忘的宣传标语,比如“保护洱海,从三清洁做起”“保护洱海湿地,共建美好家园”“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文字的力量柔软,如春风化雨,却最能唤醒人们心底里的那股劲儿。
村民更是保护洱海的主要力量。中庄村委会副主任对记者说:“为了能提升村民群众参与保护洱海的动力,除了日常的宣传,村里还建立了门前四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包水清)责任制,将洱海保护写入村规民约。让洱海保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何仁辉从小就生活在古生村,这些年洱海的变化他感受最深:洱海越来越清,村子越来越美,村民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越来越强。
洱海清,大理兴,古生才能美。
只有感受过粗放发展之痛,才会倍加珍惜如今的变化。村民何利成说:“90年代洱海爆发蓝藻,连鱼都养不住,还发展什么。如今山青水碧,这是政府、院士团队和村民们一起保护和治理的结果。”
何利成是最早接受绿色发展理念的村民之一。从主动退出在洱海捕鱼、养鱼到积极参与科技小院的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试验,他说:“我们都是在靠洱海吃饭,要是保护不好,哪里还有饭吃。子孙后代又改怎么办!”
现在他和云南农垦集团、顺丰洱海环保公司合作,承担了村里810亩水稻种植任务。走在田埂上,看着翠绿的秧苗,何利成自信十足,“我们不能只追求产量,而是首先保证绿色生产,用绿色智能肥、有机肥,提升质量。在田里,就为洱海减轻负担。”
让农民群众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古生村绿色高值种植科技小院已经待了4年的博士应飞宇感触最深。“起初,我们来到这里尝试搞农业绿色转型,农户都不知道我们要干什么。不断试错,积累经验,直到有了成效,让农户看到了差别,他们才愿意相信我们。”应飞宇说,今年,科技小院的绿色生态种植技术已走出古生村,在洱海流域推广到10万亩。
绿色生活,绿色生产,背后正是古生村村民心中已经扎根的绿色发展理念。
转化通道,绿色高值农业叠加文旅
什么是绿色高值农业?这既是问题,也是在洱海保护科技大会战中,科技小院针对粮食和蔬菜提出的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方向。在种粮中,投入较少、污染较低,但产值也低;在种蔬菜上,投入多、污染大,可产值高,概括起来就是“绿色不高值,高值不绿色”。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洱海保护和农民增收是“双利”。
找对方向,瞄准目标,古生村绿色高值种植科技小院在实践中蹚出了一条路子:以环境减排和周年亩产值协同为目标,通过智能肥料实现养分高效、智慧管控片区氮磷减排,推广“稻油轮作”“马铃薯+水稻轮作”“烟叶+鲜食玉米轮作”种植方式,形成绿色高值农业技术模式,实现农田养分损失减少30%-50%、入湖污染减少10%、周年亩产值超过1万元。
何利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与云南农垦合作种植的580亩水稻,每亩只需要35公斤绿色智能肥用于前期提苗,后期补一点有机肥,这一种植方式每亩可节约成本300元,增产100公斤—150公斤。收完水稻接着种马铃薯或大麦,又多了一份收入。
2024年,水稻绿色高值种植技术在洱海流域5.5万亩水稻实现了全覆盖,新增产值超1200万元。
守好一座湖,既要守好“颜值”,还要打通“颜值”到“产值”转化通道,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24年,来自黑龙江的刘彦新租下了古生村村民的一套房子,干起了民宿,生意还算不错。如今,古生村大大小小的民宿发展到70多家,因为“看山的,看海的,都来了”。洱海美了、靓了,古生村的房子也值钱了。村里人开个餐馆,摆个小摊,都能稳稳把钱赚。
可在刘彦新看来,古生村的价值还没有被真正挖掘出来,“这里生态、干净、安静,非常适合发展银发经济。而且,还有科技小院,无形中将科技与传统白族文化融合在了一起,这也是吸引退休的文化人的优势之一,还非常适合发展研学经济,赚‘一老一小’的钱。”
这些生态、文化优势之所以还没有很好地转化成经济优势,是因为村子还没有形成强有力村庄运营能力。这一能力既需要政府有统筹规划,也需要专业的村庄运营团队,还需要各业态经营主体配合。
刘彦新抬手指着门前洱海岸边的一排高大的柳树,对记者说:“如果安装一些灯,晚上把这些树照亮,都可能会成为吸引游客的点。”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