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迎来连续强降雨天气。此次降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累计雨量大、致灾性强等特点。7月23日18时至29日20时,全县平均降水量156.4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四道沟永合义,为281.1毫米。
山洪咆哮、道路中断、通信告急……
风雨之中,一场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信念的全民抗洪行动迅速展开,从县委指挥中枢到村户人家,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用血肉之躯书写了无畏担当。
未雨绸缪织密网
7月24日11时,围场县水务局和围场县气象局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
“县级领导要第一时间下沉包联乡镇,靠前指挥、压实责任,全面开展拉网式防汛备汛督导检查,确保安全平稳度汛。”7月24日,在围场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召开的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调度会上,县委书记刘洋指着实时更新的雨量监测图部署任务,与气象、水务、应急等部门负责人共同会商、研判。会后,多部门迅速行动,深入一线,查看河道水位、堤坝稳固情况,在转移安置点仔细检查床铺、食品、药品等保障物资,科学调度,指导受灾群众转移。
一本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一张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图、一个安全转移方案就是“抗洪说明书”。
下午4点59分,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和县水务局在“围场融媒”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沥涝灾害预警区域、级别,告知全县。
全县两万名干部群众全部行动,发放明白卡、24小时值班、加密观测、加强巡逻,每个乡镇、村、组和相关单位的信号发送员随时警觉,一旦发现危险征兆,就会立即向周边群众报警,并报告本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以便及时组织转移和抗灾救灾。
“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才能落实观测预警措施和转移避险责任。”围场应急局局长吕途回忆说。
气象水文部门密切监测降雨动态,水务部门检修设施、备足物资,交通部门排查道路、设置警示标识,交警部门巡逻疏导,住建部门管网清淤,供电部门检修线路,应急管理部门统筹物资,农业农村部门指导农户防范农田内涝和作物倒伏。
各乡镇常态化巡查、制定重点区域人员转移安置方案,各社区逐户预警、专人帮扶特殊群体确保措施落到“最后一米”。
科学预判赢得生命先机。
不落一人递温情
26日雨势最猛,围场开展全覆盖拉网式排查,24小时不间断巡堤查险。
晚上9点,承围高速突发路基垮塌,385名游客滞留高速三小时。
“车上有老人孩子,又下着雨,真是担心!”北京自驾游客刘艳飞说,“交警领着到酒店,有八八折的优惠,还发黄芪茶,暖身又暖情啊!”
当天,围场200余家市场主体坚守“一颗白菜不涨价”的承诺。不仅如此,部分酒店主动让利,承担社会责任。
当晚,同样得到妥善转移的还有四合永镇和四道沟乡村民。
“我除了这兜药啥也没拿。”四道沟乡庙宫村村民冷金花说,她今年85岁,腿脚不便,村干部就把她安置在四合永镇职教中心安置点公寓楼一楼107室。宿舍内,被子、褥子、枕头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中午12时,安置点食堂开餐。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26日晚,四辆公交车参与村民转移,村党支部书记拿着村民名单,喊人名喊得嗓子都哑了,上车登记、下车登记、到了住的地方还登记,手动建立集中安置台账,30分钟,271人转移至安置点内。并由乡镇包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负责,确保安置人员不擅自返回。
说起安置服务,冷金花笑着说,“吃得好、住得好,还有医生来看病!”
据了解,截至8月1日24时,围场全县转移4208人,设置59个紧急转移安置点,另分散安置3117人、集中安置人员1414人。
“我要是再年轻10岁,我也和冷奶奶的儿子一样回去抗洪救灾!”一位老党员胸前佩戴着党员徽章,挺直腰板说。
洪流挺立红堤坝
面对此次持续强降雨,围场7000余名党员干部迅速行动,积极开展防汛救灾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5日晚,四合永镇大石门村党支部书记王辉联系了两台150吨级的挖掘机待命,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员,轮班前往河道查看水位。
26日早上六点,看着水位涨势,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员研判,立马将河道拓宽近3米。
但是,水量太大。拓宽河道水位没有下降,挖掘机无法在河道中立住。两户人家处在河道中间最窄处,整条河道上游抢险队伍下不来,下游的也上不去,王辉果断决定8名村干部用滴灌带作为安全绳去危险区域的两户村民家救人。
“我们绕到房后玉米地又爬进房子,水已经漫过炕沿,村民坐在炕上,已经放弃逃生,我们只能强制把他背出来。”王辉回忆说,另一户有老人有孩子,他们从鸡窝钻进去,把孩子从后山抱出来,王辉返回去又把90多岁的老人背出来。
“那时我们刚到村部,不到两分钟,走过的路面就被洪水冲没了,要是再晚两分钟……”村民王国华说起当时的场景仍眼眶泛红。
连续48小时,村干部安全带领着村民转移至村口,无一人伤亡。27日下午6点,1200米河坝挡完,王辉总算暂时“喘了一口气”。
这短暂的喘息,是无数个像王辉一样的基层干部用担当换来的片刻安宁,而在围场大地上,更多温暖的身影正星夜奔赴需要守护的地方。
大唤起乡大八号村王雪城、杨阳等党员志愿者组成防汛“突击队”,3小时筑起百米防护堤,保住10余户院落;潘家店村新转正党员侯金龙千里驰援家乡,运送急需物资,并积极抢险,成功转移4名被困游客;腰站镇“逆行者们”营救了45名济南游客;鑫达商贸、围场鸿泰总公司等爱心企业第一时间筹备饮用水、方便面等爱心物资送往灾区。
8月3日,围场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弘扬塞罕坝精神、重建绿色家园”倡议,纷纷深入排涝清淤现场、受灾群众安置点、道路抢修一线等关键区域,或肩扛手搬转运救灾物资,或脚踩泥泞清理淤泥。
党旗飘扬处,干群同心、守望相助的点点微光,在这场暴雨中汇聚成炬,筑起了守护生命财产安全最坚固的堤坝。
肩扛信号连孤岛,步量生命架心桥
7月30日早晨八点,腰站镇画山村石横线公路被冲毁,冀通公司接到防汛指挥部指令,到31日晚保障公路通行,方便群众出行。
“原来路面9米左右,现在路面损毁最窄处仅剩2米。”承德冀通公司副经理王秉兴指挥挖掘机清理河道,将清理出来的泥沙就近填埋路基,他说,各乡镇现在都在抢修道路,企业大型机械设备数量紧张,但好在老百姓支持,任务都能保证如期完成。
路、电、网基础设施是重点。据了解,此次降雨导致围场至承德的三条主干路其中两条受损,129.1公里路不同程度受损,村组路断交415处,县交通等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排查清障,设警示、保畅通。
同时,围场61个村出现断电,23条通信信号传输线路中断,122个基站运行受影响。
7月27日,在兰旗卡伦乡望道石村,当地电力部门工作人员冒雨紧急抢修受损供电设施。
“我这儿受灾有30多处,倒杆40多基。今天下午已有16个村恢复供电。”国网冀北电力围场县供电分公司利生栈供电所所长盛玉波说。
四合永镇下界地村电线杆倾倒,部分区域居民供电中断。镇党委政府协调电力部门冒雨作业,清理障碍、检修线路、更换设备,短时间内实现恢复供电。
没电就意味着没网,没网就意味着断联。为尽快恢复通信,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家通信企业抢修团队采用AI算法结合人工、无人机侦察的方式定位故障,优先保障防汛指挥所需的手机信号。
7月26日单日,全县机房市电停电告警高达68次,围场联通维护人员24小时坚守,确保发电设备持续轰鸣,在克勒沟镇抬着60升汽油步行3公里完成补给;中国移动通信的熔接组抢修人员在暴雨中作业持续四十余小时;围场电信对用户做好解释安抚、及时告知故障点位及修复情况,积极解决用户问题……
96小时,昼夜鏖战。7月27日17时,全县因灾中断的主要传输线路基本恢复畅通,全县宽带,移网业务基本恢复。
暴雨歇,重建时。
28日清晨,朝阳湾镇铲车清理街道淤泥,农技员指导大棚消毒,冷链车将新摘的黄瓜运往北京。“多亏及时排涝,这季损失能降到最低!”边墙村合作社负责人一边掰着手指头算着账一边感叹说。
四道沟乡五道沟村主路上,工程车轰鸣着填补路基塌陷,干部群众肩扛石块往返奔忙。
在围场政府办公室了解到,全县损毁道路、通信基站全部抢通,农田完成排涝,群众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
洪水中挺立的脊梁、深夜里不灭的灯火、手掌相握的温暖,共同诠释了“生命至上”的千钧分量。
作者:围场融媒体中心 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