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作物学会组织谷子专家团队走进山西沁县开展“党建+科技服务”助力该县谷子单产提升活动。活动紧扣沁县谷子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现场观摩、基地参观、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
据介绍,此次活动是中国作物学会承担的2025年中国科协“党建+特色活动”项目。该活动旨在以党建为引领,整合专家资源,精准聚焦谷子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工作,推动谷子产业科技创新与公共服务融合,提升科技服务效能,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沁州黄小米是清朝康熙皇帝御赐名称,是山西小米的代表,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9年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也是沁县的“脱贫米”和“振兴米”。
目前,沁县已培育壮大谷子社会化服务主体10个,通过订单、流转、托管等方式,共建设定昌镇东段庄、故县镇徐村、沁州黄镇南凹村等20个集中连片基地,其中5000亩基地1个,200亩以上的基地19个。
活动现场,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原党委书记郭二虎研究员针对谷子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现代有机旱作农业等实用技术进行现场讲解。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种植户传授科学种植理念,详细讲解高效栽培的要点,将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送到农户身边,推动先进技术落地农业生产实践,并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给出了针对性的种植建议。
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沁县谷子单产提升项目首席张艾英研究员就他们培育的“沁黄3号”“沁黄4号”谷子品种进行了交流。据了解,该品种经多年田间试验,在干旱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产量,且米质色泽金黄、口感醇厚,市场前景广阔。
据介绍,近年来,国家和省级层面,共有10余支党员专家及科技特派团前往沁县开展技术服务,举办田间党课80余场,累计派出科研人员200余次深入沁县田间地头。
由此,该活动成为农业科研与推广领域,如何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让党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业务工作,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形成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吴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