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北门,一家3元面馆成为门庭若市的网红打卡地。
茅台48元/杯,五粮液24元/杯,剑南春12元/杯,在店内朴实无华的菜单上显得格外突出。与名酒同在一张菜单上的,是18元/碗的大排面,3元/碗的阳春面,1元一个的荷包蛋。
饭店按杯售酒并不鲜见,但把“茅五剑”等名酒拆开卖并不多见。这家面馆不仅拆出了新商机,让人流量暴增,还直接冲上热搜,让业界看到名酒大众化消费的更多可能。
名酒按杯卖,扩大消费基数
在酒业调整周期,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不断提高。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1—6月白酒市场经销商、零售商反馈,300-500元、100-300元、100元及以下是市场动销较为良好的价格带。
但这家小面馆把名酒拆开卖,反映出另一个现象:在消费降级大浪潮下,需求并未降级。行业整体动销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消费者放弃对品质的追求。
在面馆案例中,杯装“茅五剑”受欢迎,反映出消费者希望以较低成本获得名酒体验,同时满足社交、自我犒赏等情感需求。
面馆店主黄先生表示,把“茅五剑”放到菜单的初衷很简单:照顾只吃阳春面的顾客,让他们看到店里不只卖阳春面,也卖名酒,感到有面子。
一方面,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但对名酒品质的信任度并未降低,仍愿意消费名酒,即使拆开卖,也不会冲击名酒本身的品牌价值。
几百上千元的名酒与3元一碗的阳春面组合,本质上是用名酒的品牌势能为平价消费赋予仪式感,让消费者在有限预算内获得好酒体验。
对名酒而言,小容量产品并非利润主力,却是培育消费基数的关键。消费者通过小包装建立对品牌的品质认知后,未来在商务、宴席等场景中更可能优先选择该品牌,实现从“体验者”到“复购者”的转化。
从行业视角看,拆开卖的本质,是在消费降级背景下,以品质为锚点重构价值体系。过去中高端白酒高度依赖商务、宴席场景,对日常消费场景的渗透较为有限。在新的周期,更具有生命力的场景,可能是大众市场。
10毫升一杯的名酒吸引了外卖骑手、保安等务工人员,以及附近高校的大学生到店消费,说明名酒的影响力不只是商务和宴席市场,在大众市场也非常有号召力。
流量时代的新打法
“3元面馆茅台按杯卖”的相关视频经社交平台传播后,这家小面馆的客流激增。黄先生向媒体表示,客流量从每天几十人,增长到高峰期的300多人。
不只是线下,名酒和小面馆的反差场景,形成“猎奇-体验-传播”的裂变链条,让品牌体验延伸到了线上。
打开抖音,不仅达人发布大量探店视频,多家主流媒体也自发传播,多条内容点赞破10万,评论过万,流量雪球越滚越大。
“老板还是很有想法,无论有钱与否,都可以享受人生中的乐趣。”“具体位置在哪里?俺也去尝尝。”“拍照打卡可以吹好几年:面条下酒,天长地久。”这些真实鲜活的评论,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川、湖南、湖北、海南、黑龙江等。
巨大的流量之下,各地的消费者纷纷到场体验。店主表示,不只是本地消费者,最远有深圳过来的食客。
这种体验与传播不是被动接受,而是消费者主动参与;10毫升的容量设计,匹配“尝鲜不浪费”的心理预期,让体验感与性价比达成平衡;网上看到新闻,线下品尝名酒,完成从“听说名酒”到“消费名酒”的转变,让消费者有了丰富的表达欲望。
各个环节无心插柳地周到设计,推动了事件爆发。
云酒头条认为,酒企可从这一热点事件获得多重启示。
“非商业叙事”具有破圈的感染力。此次事件的传播核心并非刻意的营销话术,而是普通人与名酒相遇的真实场景和情感共鸣。企业应深度挖掘品牌与大众生活的连接点,用更贴近生活的故事感内容,让品牌传播更容易打动人心。
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培育用户。小容量、按杯售的模式,本质是降低了消费者接触名酒的成本,让体验变得轻松可行。企业可借鉴这种思路,设计轻量化产品或体验形式,让更多人能低成本介入,进而产生分享欲,成为品牌的“自来水”。
始终如一的品质坚守是根基。店主之所以选择“茅五剑”,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为了体验它们从不同地方赶来,是因为它们作为名酒的代表,品质始终非常能打,既能在商务场景撑得起体面讲究,也能在3元面馆接得住市井烟火,进而成了人们愿意消费、乐于传播的爆点。
无论场景如何创新,传播如何出圈,都要品质过硬,流量才能成为酒企品牌价值的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