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寧)11月5日下午,「風生腕下——周伯林書畫作品展」在香港中環中商藝術大廈二樓集古齋舉行開幕儀式,展覽由集古齋聯合《美術家》雜誌、香港書畫文玩協會、《紫荊》雜誌社、中國藝術公社、深圳市中國畫學會、香港國際老子學院及龍族書院(深圳)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由即日至11月9日舉行。展覽呈獻六十餘幅花鳥及書法作品,從筆墨節奏到書卷氣韻,展現其於當代語境中對文人畫精神的延續與再詮釋。主禮嘉賓包括大紫荊勳賢、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席、香港福建書畫研究會會長、西泠印社特邀社員施子清,《紫荊》雜誌社社長楊勇,中國畫學會創會副會長、深圳市中國畫學會名譽會長、深圳文聯名譽主席董小明,著名藝術家、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著名藝術家、香港藝術發展局視覺藝術組主席、香港美協常務副主席趙志軍,中國藝術研究院寫意畫院花鳥畫創作研究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張澤石,聯合出版集團總編輯、集古齋總經理、香港書畫文玩協會會長趙東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榮寶齋畫院導師、深圳市中國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周伯林。
周伯林是山東萊州人,自幼習書畫。青年時期雖從商,仍不離筆墨,後拜陳玉圃及吳悅石為師,研習大寫意花鳥畫法。其藝術創作以書法為根,以心性為旨。筆法灑脫,墨韻靈動,重視筆墨氣韻與結構節奏,追求簡勁清朗之風。花鳥題材多見於其作品中,構圖精煉、意象凝練,崇尚簡中見厚、淡中寓力。在藝術理念上,周伯林延續董其昌「書畫同源」觀念,主張書法筆意是繪畫精神之本。他長年研習「二王」書法及《書譜》,並將行草的節奏感、提按節奏與虛實關係融入花鳥筆墨之中,使其作品呈現出「書中見畫、畫中見書」的視覺特質。這種書畫相通的語言結構,使其畫作在自由筆勢與結構約束間保持平衡。
作品博采眾長並形成個人風格
趙東曉致辭表示,自己和周伯林相識多年,在藝術創作中,周伯林始終充滿自信與激情,風生腕下,遊龍驚鳳。如今他終於能放下繁雜事務,潛心投入個人藝術創作,願大家喜歡並支持他的作品。
林天行致辭表示:「周伯林的畫作風格鮮明。首先給人的感覺是非常清新,每一張畫都透着一股清氣。他的用筆毫無猶豫,非常果斷、自信,這在寫意畫中尤為難得。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蘊含着一股「俠義」氣息,有一種武俠般的風骨。這種獨特氣質的形成,源於他廣泛的興趣,而這些興趣會不知不覺地融入作品,成為畫作的內涵。在他的畫中,能看到對不同大師風格的融合。既溫潤爾雅,又兼具吳昌碩的豪邁氣概,同時還有齊白石式的穩重,筆觸穩如泰山,仿佛在打太極。這種博采眾長並形成個人面貌的風格,使其藝術獨具魅力。」
董小明致辭表示:「周伯林的畫在我心中,一直是在特別認真地延續和傳承中國文人花鳥畫的精神,繼承了大寫意的技巧,路子很正。但現在一看,遠不止如此。這些年來,他的作品內涵更加深邃,境界一下子開闊了。大家能感覺到他的畫面非常靈動。這裏面不只是吳昌碩、齊白石的影子,還有徐青藤,甚至八大山人的意味,藝術得到了升華。」董小明指出,在當下中國寫意畫式微的狀況下,有周伯林這樣的畫家,能認真地把傳統傳承下來,並賦予新的創造和時代精神,意義特別深遠。
張澤石致辭表示:「周伯林的畫不僅有文化涵養和修為,更重要的是他能『以書入畫』。這一點非常難得。我的恩師吳悅石一直強調,所有大畫家首先都是大書法家。一個大寫意畫家,首先得修煉書法。如果書法不過關,那在大寫意繪畫上的成就不可能很高。我看了周伯林的幾張書法,寫得非常高妙,而且他的書法裏含有很高的『古意』。董其昌說過,畫貴有古意,書也貴有古意。他能做到這一點,說明他深入臨習了古人,並在古人基礎上有所變化,非常難得。」
香港是藝術生涯中珍貴熱土
周伯林致答謝詞時表示:「我常說,香港是我藝術生涯中一片珍貴的『熱土』。許多年來,我在這裏工作、生活,深受這座城市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感染。香港這座國際大都會獨特的藝術氛圍,以其多元並蓄的特質極大地開闊了我的藝術視野,讓我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獲得了許多新的創作靈感。更讓我感恩的是,在座各位前輩、同仁們給予我的無私關愛與溫暖鼓勵。正是這份深厚的情誼,讓我下定決心將我的第一次個人畫展放在香港,放在集古齋。這不僅是一次藝術展示,更是我向這座城市、向所有香港朋友表達由衷感激之情的真誠方式。」
「此次展出的作品,大多是我近兩年來的信手之作,記錄了我對書法和寫意繪畫的一些思考和日常創作中的探索與嘗試。我知道,這些作品尚不成熟,懇請各位前輩、各位方家不吝賜教,多加指點。我始終認為,學習傳統不僅是理解和掌握繪畫語言的基礎、更是打通技法與心性的通道,是證得心手合一、心物一如的的修煉。這些作品,既是我藝術探索的階段小結,也承載着我對傳統文化和藝術的深切熱愛。」
香港文匯報記者亦訪問了主禮嘉賓趙志軍,趙志軍表示,他在欣賞周伯林的畫展時,能明顯感受到他近年作品的豐富演進與深刻變化。他當下的創作顯得更為厚重和深沈,展現出藝術上的顯著突破,作為同門,對此感到由衷的欣喜與祝賀。「周伯林的創作根系深植於中國傳統文人畫的肥沃土壤。他對傳統進行了深入透徹的研習,是傳承古代中華水墨精髓、作品中充滿『古意』的當代典範。他的作品兼具風骨與韻味,其中還能體會到惲南田般的清新雅致。尤為突出的是其『以書入畫』的深厚功力——其書法筆意完美融入繪畫的線條之中,使得畫作筆墨淋漓,氣韻貫通。書與畫相得益彰,充分彰顯了藝術家極為紮實的傳統功底。」
趙志軍分享了對兩幅畫的具體感受,「以具體畫作為例,《葵花》一作並非止於物象描繪,更是藝術家寄情於物的體現。觀者能從中感受到一種平和、恬淡的人生態度。這正是周伯林退休後狀態的寫照:他將世俗紛擾看淡,潛心藝事,寄情於花鳥魚蟲的自然世界,並通過深入觀察與理解自然來感悟藝術的真諦。而《笑看春風》則更具人格化的象征意味。畫中蘭花於春日綻放,小鳥佇立石上,共同構成一幅生動的自然景致。這實則是藝術家內在心境的投射,表達了一種『笑看人生』的豁達與超然。他已將萬事看淡,安然置身於自然與藝術構築的精神家園中,靜觀花開花落,品味藝術與人生。在技法上,此作墨色變化豐富,『濃、淡、乾、濕、枯』五色俱備,筆法靈動,使花卉仿佛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極具生動氣韻。總體而言,周伯林的作品在深厚的傳統根基之上,生動地映照出他澄澈、恬靜的心境與超逸的人生態度。」
責任編輯: 趙霁
0 已點過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