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後,多地出現大量塌樹及樹木廢料,為加速清理進度並推動資源循環,環境保護署(環保署)首次在沙田及青衣設立兩個「樹木臨時處理點」。該處理點的設立可快速恢復市容,並最大化實現樹木廢料的循環利用,減少堆填壓力。
環境保護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設施管理) 賴峻傑表示,因應「樺加沙」對本港的影響,一方面在本港3個堆填區及園林廢物回收中心Y·Park預留專用土地,用於臨時儲存颱風產生的樹木廢料,另一方面,針對部分地區距離堆填區較遠、運輸成本高的問題,則選擇沙田及青衣設立臨時處理點,專門處理樹木廢料的分類與破碎。
據初步估計,截至9月29日,3個堆填區及Y·Park已收集約1200公噸颱風塌樹廢料。
賴峻傑以「沙田樹木臨時處理點」為例,介紹其運作流程。沙田臨時處理點收到樹木廢料後將會先按木質、非木質及尺寸大小進行初步分類,部分被認為具有回收價值的大型木料則會運至Y·Park製作藝術品、傢俬等升級產品,實現資源升級利用。
而另外的樹木廢料則會通過破碎機進行破碎,並進行壓縮,現場亦演示了不同破碎機的運作,它們可分別處理直徑達12寸的粗壯樹幹、手臂粗細的樹枝及幼枝嫩葉。據了解,這些破碎機並非臨時採購,而是環保署原有設備調配而來,運作期間每部機器配備4至5名工人。
賴峻傑表示,目前兩個臨時處理點暫可應對部門需求,屬試點計劃,未來會根據颱風後塌樹分布檢討地點規劃,不排除在其他區域增設臨時點。另外,若試點成效理想,未來將根據實際需求調整資源配置,在快速恢復市容的同時,最大化實現樹木廢料的循環利用,減少堆填壓力。
至於沙田處理點的使用期限,將視全港塌樹清理進度而定,目前雖計劃運作至10月4日,但會與相關部門協調延長,直至完成核心清理工作。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陳子萌報道;視頻攝製:任青、Gary)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