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防沙治沙,到黄沙生金,近年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锁边,黄沙变为绿洲,绿洲里长出了特色产业,就连沙漠本身都变成全域旅游的独特禀赋。近日,记者跟随“环着沙漠看新疆”采访团深入新疆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环沙漠、看绿洲,体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别样新疆。
黄沙变绿洲
位于喀什地区的莎车县是典型的“两漠夹一洲”。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布古里沙漠双重逼近,莎车县年均沙尘日高达150天,加上年降水60余毫米、年蒸发量1900余毫米的气候特点,让“黄沙漫天”成为这里的常态。
1991年治沙工程开启后,莎车县先后经历防沙治沙拓荒期和防护期,2016年莎车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以种植胡杨、沙枣、红柳、梭梭树等生物治沙为主,建设了宽120米、长48公里、面积达1.2万亩的“锁边林”。2024年又在布古里沙漠与绿洲交界处开展了0.44万亩工程固沙和0.165万亩防护林带,胜利完成“双锁边”。
莎车县恰热克镇拜什托拉克村村民吐尔洪江·阿尤普是一位以棉农,以往最烦的就是黄沙。“一刮风,刚出苗的棉花就被埋了,现在好了,草方格把沙子固定住了,风也少了,棉花没有被埋了。”吐尔洪江·阿尤普种棉收入也由过去的每亩500元增加到如今的1500元。
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环境的改善。“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好,以前一出门就什么都看不见,现在没有这样。”吐尔洪江·阿尤普说。
如今,莎车县年均沙尘天气已经下降为103天,相较过去减少了约30%。郁郁葱葱的锁边林和防护林,满是枝繁叶茂的胡杨、梭梭和沙枣树,黄沙漫天已经变成绿植满园,野鸭子、沙蜥、黄羊等动物也分外活跃。生态环境的改观,也为接下来真正的“沙里淘金”打下基础。“下一步,莎车县将精心谋划沙产业提档升级,打响文化旅游品牌,深化推动绿洲内部沙地治理,带动群众就业增收。”莎车县林草局党组书记张涛介绍说。
林下长产业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沙雅县,距离塔克拉玛干沙漠仅40公里,沙化土地面积2.7万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近85%。随着防沙治沙工程的推进,截至2025年6月,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种植沙生植物27.7万亩,森林覆盖率9.1%,防风固沙的同时,生态也获得了很大的改观,而在让黄沙变绿洲之后,沙雅县也在促使其生出“金沙”。
在沙雅县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内,记者看到,一排排梭梭、柽柳在沙地牢牢地扎下根脉。这些树下,一丛丛的肉苁蓉生机勃勃,这些就是防风林的“最佳伴侣”。
肉苁蓉,通常寄生于沙生植物根部,其所依附的树种梭梭、柽柳、四翅滨藜等具有突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能力。肉苁蓉自身根系同样能够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改善周边植物生长环境。沙生植物的广域种植,成为沙雅县大力推广“林下经济”的基础。
为此,沙雅县引入社会力量,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商业投资和农户参与,探索发展人工种植肉苁蓉。
2021年4月,新疆仙草蓉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苟林来到沙雅,开始耕耘这片示范区。在刚开始创业阶段,他们采用的是种子直播的培育方式,不过,经过试验之后,发现“先栽树,后种蓉”的成功率更高。“按照我们新疆林科院肉苁蓉种植的国家标准,首先就说它满足了我们的治沙需求,其次就是像我们这‘两行一带’,我种两行梭梭、两边接种肉苁蓉,达到根系接种率高、肉苁蓉产量高的要求。”苟林说。
团队采取“两行一带”模式栽种梭梭、红柳等沙生植物10800亩,接种了2000多亩荒漠肉苁蓉。去年秋天,这片示范区收获鲜肉苁蓉360多吨,今年夏天刚刚收获肉苁蓉种子约2吨。
截至今年6月,沙雅县已引进13家治沙企业、2家肉苁蓉加工企业,种植28万亩沙生植物,嫁接肉苁蓉11.3万亩,年产肉苁蓉1万吨以上。据预测,今年沙雅县肉苁蓉产业产值达上亿元。
肉苁蓉产业的迅猛发展,也成为带动当地增收的重要路径。每到肉苁蓉收获的季节,“我们雇附近村民来收,一天需要一两百人。既解决我们用工需要,也帮乡亲们增收。”苟林说。每年,通过参与种植、管理、采收沙生植物,当地实现了200余人稳定就业,1万余人次通过季节性就业人均增收过万元。
沙雅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副总经理包军介绍说,“沙雅人以前多是种植散户,或者打打零工,现在大家一起种植、研发、销售,一个月工资能拿到3500元,赚得多还稳定。”包军介绍。
在沙雅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货架上摆满了包括苁蓉酒、护肤品、保健品在内的肉苁蓉制成品。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产品都会通过2024年开始运营的特色农产品直播间走进全国百姓家。直播间开设至今,已经开展直播带货200余场次,线上线下销售额达近1000万元。
全域生金沙
2025中国环塔国际拉力赛在麦盖提县完成第十赛段的比赛后顺利收官。麦盖提N39°文旅项目为此次拉力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和优质的服务保障。
N39°沙漠旅游景区也是麦盖提县发展沙漠旅游产业的一个缩影。
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三面环沙,沙漠面积占到县域总面积的90%,沙漠一度距离县城不到5公里,年均降雨量只有50多毫米,恶劣的环境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以来,麦盖提县立足改善县域生态环境,重点实施环塔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发动300余万人次参与,建成了包括46万亩防护林在内的117.6万亩防沙治沙工程,种下胡杨、沙枣、梭梭等林木2.6亿棵。绵延数十公里的防护林,成为塔克拉玛干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的一部分。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也推动着麦盖提县从“点状景区”向“全域旅游”转变。
位于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的N39°沙漠旅游景区从2016年开始投资建设并使用,北纬三十九度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董明江介绍说:“N39°沙漠旅游景区处在北纬39度线上,近年来不断推进‘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体育、文化、影视等多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
喀什地区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温阿勒台库什村是一座被沙漠三面环绕的村落。这个总面积41.7平方公里的村庄沙化土地面积达3.1万亩,沙丘最近离村民住房仅30米。在喀什地区林草局派驻的第一书记戴志刚的带领之下,温阿勒台库什村在两年的时间里,以立体栽植、乔灌草结合的形式发展了生态林2405亩,建成4.5公里的生态屏障,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村庄开始从沙地里淘金。
此前,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苹果等传统作物,每亩地年收入仅1000多元。
在戴志刚看来,坚持多种经营才是增收致富的根本。他带领村民用草方格锁住流沙,随后叠加种植作物的方式,种下了沙漠玫瑰、罗布麻等中药材,并套种西瓜。村里还开展了特色林果种植,先种植耐旱耐碱的小果沙枣,待其生长稳定后,再嫁接产量高、收益好的大果沙枣。
在固沙植林时,温阿勒台库什村特别留出了一座沙山。“准备在这地方建沙雕,那边开一条滑沙道,可以搞越野车、沙漠车、骆驼之类的,再搞一点农家乐。”戴志刚介绍说,之所以留出这座沙山,是为日后打造乡村旅游作准备,到那时,村民自己种植的西瓜、苗圃、果林,养殖的山羊、土鸡等,都会成为旅游、民宿产业链条的增收项目,从而带动沙漠旅游,促进周边消费,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