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英國及澳洲是兩個受學生歡迎的留學目的地,香港特區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最近就詳細分析了兩國如何落實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所採取的措施,發現均具備全國性的國際教育策略,更有指定部門或機構推廣教育品牌。而且英國不對海外學生人數設限,又力推海外分校、網上課程、與海外院校協辦課程等多元化模式;澳洲則為海外留學生提供法定保障,又鼓勵家庭提供寄宿服務,解決學生宿舍短缺問題。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近日強調特區政府在思想方面要進一步改革破局,牢記時不我待的緊迫性,有教育界人士認為,推廣「留學香港」品牌,把香港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正是時不我待的重點項目之一,香港應借鏡海外成功經驗,盡早推出一系列的配套政策。
全球留學生人數在10年間大幅增長60%,在2021年已達640萬人,預計到2030年將再增加25%至40%,達到800萬至900萬人。香港特區立法會秘書處在資料便覽《英國和澳洲的國際教育樞紐位置》中表示,英國自2013年推出首份國際教育策略後,海外生人數持續上升,教育出口收入大幅增加,在2010年至2021年間激增75%,達到279億英鎊(約2,782億港元);澳洲在2021發表了《2021年至2030年澳洲國際教育策略》,疫情過後,國際教育產業在2023年強勁復甦,高等教育留學生人數按年增加21.5%,帶動同期教育出口收入激增78.3%。
英提供多元選擇 教育大使負責對外
便覽提到,英國政府推廣如海外分校、網上課程、與海外院校協辦課程等眾多選擇,讓外地學生不用親赴英國,亦可在居住地完成學業並取得英國學歷。這些課程模式有助促進資歷互認,以及促成英國與夥伴國合作開發與產業接軌的學位課程,提升畢業生的就業出路。
英國政府更於2020年6月委任首位國際教育大使,專責提高來自教育出口的收入、擴展海外招生來源地的多元性,並處理開拓重點市場的障礙,包括網上及混合式學習課程的互認。
澳訂立專法保障學生 推廣民居寄宿
澳洲則通過制定《2000年海外學生教育服務法》及相關法例,為海外生提供嚴格的保障,包括在各州及領地委任海外學生申訴專員,協助處理留學生有關澳洲私立學校、學院及大學的投訴。該國又積極推動國際教育商業化,將推廣國際教育的責任由教育部轉移至澳洲貿易投資委員會。
因應學生宿舍短缺問題,澳洲政府自2000年代起一直推廣寄宿家庭計劃,例如在計算納稅人的應課稅入息時,豁免計算最多兩名國際學生在寄宿安排下所收取的租金,又推出不同計劃鼓勵居民接待留學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英國及澳洲的相關措施值得香港參考,例如寄宿家庭計劃有助促進兩地青年交流,也可打破文化的隔膜。他認為住宿問題是香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一大關鍵問題,任何有助解決問題的方案均值得參考,「但當然外國房屋普遍較大,安排房間給非本地生的難度較低,所以香港能否做到、如何去做等都要思考。」
就英國及澳洲均有全國性國際教育策略,更有專員負責相關事宜。張民炳直言,香港相關發展較遲,因此更要急起直追。他認為既然行政長官李家超近日強調特區政府要牢記時不我待的緊迫性,推廣「留學香港」品牌正是其中一個要追趕的項目,「正如『一帶一路』發展有專員,引進企業有引進辦、投資推廣署,國際教育樞紐是一個很大的產業,也應更有計劃地安排專人執行。」他相信特區政府若能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肯定能加快目標的實現。
港拓國際教育樞紐優點及挑戰
優點
●非本地學生通常須繳付全額學費,可望帶來可觀收入,可用以補貼本地學生的學費和資助研究活動
●2019年全球各地的留學生在學費、住宿、膳食、零售、保險和交通等總支出,估計為1,960億美元(15,290億港元),預計到2030年將增1.2倍至4,330億美元(3.4萬億港元)
●非本地學生畢業後若留港工作,可成為額外的人力資源,有助紓緩勞工短缺問題
●非本地學生亦能帶來無形效益,如增添本地文化多元性和提升香港的國際都會地位
挑戰
●非本地學生的來源地不夠多元化及國際化
●大學宿位不足及其對私營房屋市場帶來的連鎖反應
●有關偽造學歷證明的事件
●「留學香港」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偏低
●通過高才通計劃來港的人才的受養人是否合資格以本地學生身份入讀大學
資料來源:立法會《英國和澳洲的國際教育樞紐位置》
應對削資研節流 理大:仍會招兵買馬
(記者 鍾健文)香港特區政府面臨千億財赤,教育開支被點名成為節流項目之一。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主席林大輝昨日表示,對削資有心理準備,會與特區政府共同進退、甘苦與共,「有粥食粥,有飯食飯」,「但食飯的孩子當然成長好過食粥的孩子」,故希望削幅只是雷聲大、雨點小。
理大昨日舉行新春傳媒午宴,由林大輝和校長滕錦光聯同一眾管理層介紹理大發展大計。對特區政府表明將削減教育開支,林大輝相信特區政府明白「再窮也不能窮教育」,而院校愈早知道便可愈早部署。
他坦言,減少撥款對教育肯定有影響,但大學不會停下步伐,會繼續招兵買馬,並研究節流方法。有其他院校近日表態指削減3%至5%撥款屬可接受,林大輝指「別人的3%和我們的3%不一樣」。
被問及會否透過增收授課式研究生、提高非本地生學費以彌補削資的影響,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回應指,增收學生可提高學費收入,但若不增聘教師會影響課程質素,令大學的國際排名受影響,需要作出平衡。
理大副校長(教學)黃國賢補充,大學每年均會檢視非本地生學費,現時學費可收回成本。目前該校整體非本地生比例約兩成多,要等2027年九龍塘及何文田學生宿舍落成,才有望將非本地生比例提高至40%上限。
有信心辦成醫學院
距離提交籌建本港第三間醫學院建議書的期限餘下約一個月,滕錦光表示,已經完成草擬,內容上會精益求精,而專家委員會、教學模式、課程設計及資金來源等都十分重要,校方會在建議書詳細交代,又對成功爭取開辦充滿信心。
他表示,理大在醫療方面已有45年辦學經驗,為香港醫療產業培養逾5萬名畢業生,是大學堅實的基礎,若能開辦醫學院,進行醫工結合,將使其成為全面「全生命周期」的醫療教學機構。同時,理大擁有約1,300名醫療相關教研人員和90多個實驗室,均可用於培訓醫科生,「性價比是好高的。」
浸大目標:持續吸引國際生
(記者 高鈺)今年1月新上任的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黃英豪表示,該校將充分利用「兩制」的優勢,持續吸引國際人才及學生,提升國際化水平,以響應特區政府的號召,助力香港建設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
2002年起出任浸大校董會及多個委員會成員的黃英豪,近日接受浸大大學合作發展處專訪,講述該校最新發展。
談到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吸引全球優秀學生的問題時,他強調,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香港能夠最大限度發揮「聯通世界」的區位優勢,「我們既是14億人口大國的一部分,同時又保留香港較為獨特的制度,這使得我們能夠更有效地與世界各國交流,因此,香港相較內地更容易吸納國際人才及國際學生。」
他特別提到,得益於特區政府今學年起將八所資助大學非本地生上限提升至40%,為浸大提供了更多空間招收國際學生,進一步加強校園國際化,更好推廣「留學香港」品牌,「這些年,我親身感受到我們這幾任校長和高層在招收國際學生方面做了很多工夫,可以說,現在浸大要去吸引更多(國際)學生,我們是很有底氣的。」
「一校兩園」應對灣區高教新形勢
隨着香港逐漸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在大灣區框架下,高等教育領域正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新局面。作為本港第一所於內地開辦分校的大學,位於珠海的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今年已創辦20周年,黃英豪表示,浸大近年的「一校兩園」方針,正是應對灣區高等教育領域新形勢的重要策略,過去20年兩地已打造出良好合作基礎,「現在以我們浸大九龍塘的校園,再加上珠海校園,能夠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範圍則是成倍增加。」
黃英豪說,自己上任後的其中一個主要任務,正正是要進一步加強浸大與珠海UIC校園及合作夥伴北師大的關係,以更好地融入灣區發展大局,為未來發展奠基。
他強調,浸大作為研究型博雅大學,除了在學科領域做得更深更精外,亦希望透過形塑青年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育,讓學生能夠成為有道德水平、對世界有廣闊認識且具備家國情懷的人。當前,大灣區正逐步真正實現互聯互通、融合發展的新局面,為本港學生更全面認識祖國發展,厚植家國情懷提供了良好條件,「希望我們的學生不僅了解自己家在新界、九龍和香港(島),更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不僅實時了解大灣區的發展變化、國家的發展變化,同時也要關注如東盟及世界其它地區的最新動態,拓寬對世界的認識。」
本學年拖欠學貸5197宗涉款近億
(記者 高鈺)特區政府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透過旗下的5個專上學生資助計劃,為有經濟困難的專上學生提供助學金及/或生活費貸款。據教育局最新數字顯示,2024/2025學年至去年底,學資處的各項相關計劃共有5,197宗拖欠還款個案,涉款9,734萬元,均較之前一年略減。本學年至上月底採取法律追討行動個案,則有583宗。
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昨日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表示,考慮到專上課程學生的負擔,現時學生資助計劃的標準還款期已延長至15年,學生可選擇在畢業後一年才開始還款,有實際困難者更可申請免息延期最長兩年。在疫情期間至今年3月31日,特區政府亦進一步提供五年免息延遲償還貸款的暫緩期,即整個還款期最長可達22年。
583宗採取法律追討
針對拖欠還款現象,教育局回覆的資料顯示,2024/2025學年截至去年底,5個專上學生資助計劃共涉5,197宗相關個案,較上學年全年的5,327宗微降2.4%,所涉款項9,734萬元則降2.6%。
近年,學資處會積極向多番催促和追討後仍未回應或未還款者採取法律追討行動,2024/2025學年至上月底共有583宗,獲法庭判定勝訴的案件,包括扣押債務人財產令狀等。2023/2024學年全年,法律行動追討的個案則有984宗。
涉及學生資助借款人去世或破產後的撇賬個案,本學年共有40宗,比起疫情期間2021/2022學年高峰期的166宗大減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