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的号角刚刚吹响,西畴县董马乡通心坡村的农村党员实训户向怀顺便在辣椒地里忙碌起来。虽说春寒料峭,但他心中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回顾去年,向怀顺凭借40余亩辣椒地,带动散户种植,助力大家增收5万多元。今年,瞅准产业热、旅游热的契机,他流转了更多土地,打算带着乡亲们以集体经济的形式大干一场,一同奔向致富路。向怀顺满怀信心地说:“看到其他乡镇村集体经济分红,我们也盼望着能有这样的好收成。今年,我们肯定能赚得更多!”
无独有偶,在莲花塘乡大锡板村的村干部张登跃同样干劲十足。今年,他计划种植200亩甘蔗、15亩生姜、15亩辣椒,种植规模远超去年。春节前领到的2024年村集体经济分红,让他底气十足,购置了新的农机具,准备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大展身手。
时间回溯到春节前,兴街镇、莲花塘乡等乡镇热闹非凡,2024年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举行了分红仪式。这场及时的“红包雨”,让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村干部、乡村CEO、致富带头人、农户们收获满满,少则几百元,多则几万元的分红,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真金白银的收益,不仅增强了村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实现了党组织、公司、村集体和村民的多方共赢。
“联村抱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西畴县发展村集体经济并非一帆风顺。曾经,散户经营、发展渠道窄、产业效益低、持续增收难、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如同重重山峦,横亘在发展的道路上。即便成立了企业,也一度举步维艰。
但西畴县没有被困难吓倒,自2023年起,紧紧围绕“抱团”二字做文章。通过建立党建引领、政策赋能、项目支撑、引入乡村CEO、联社入股、农户受益的联农带农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党建引领主体抱团、产业引领资源抱团、劳务引领群众抱团、激励引领人才抱团,实现了强村与弱村、乡镇与乡镇的携手共进。这一举措成效显著,2024年兴街镇、莲花塘乡、鸡街乡等乡镇村集体经济营收突破400万元。
莲花塘乡作为试点,创新推出“1+10+N”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全乡10个村经济联合社共同出资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10名村干部化身乡村 CEO负责经营,农产品加工销售、农资销售、劳务派遣、工程建设、餐饮住宿、冷链物流、垃圾清运等N个业务板块协同发展。乡党委、政府还选派专职总经理、技术推广指导员、兼职党建指导员,助力公司实现组织化、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运营。2024年,莲花塘乡村集体经济公司营业额高达978.7万元,盈利161万元,利润较2023年增长14倍。
石漠地里的“小本生意”不简单
西畴县石漠化严重,这曾是制约发展的难题,如今却成为孕育特色产业的“摇篮”。董马乡锅地塘村党总支书记李含香介绍:“我们要让小土地发挥大作用,探索花椒、辣椒‘两椒套种’,还根据气候土壤条件种植仙人掌,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目前,全村已发展无刺花椒1000亩、两椒套种100亩、仙人掌230亩,2024年公司总资产达300万余元,带动百余户群众每年增收5000余元。
兴街镇三光村在石漠化治理后,生态环境焕然一新,从嶙峋石漠变身丰美绿洲。村里因地制宜,在猕猴桃产业中采用林业农业复合发展模式,利用林下养牛和甘蔗废料发酵增加土壤肥力,产品达到有机绿色标准。如今,群众每年不仅能获得298万元土地租金、近400万元务工工资,还能拿到120万余元集体经济分红,吃上了“生态饭”。
让资产变成“摸得着”的红利
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村民的幸福生活上。兴街镇东升村积极探索创新工分制动态分红模式,在建设综合示范基地时,流转周边农户土地,让他们既能收租金,又能通过“抢工分”获得额外收入。同时,公司、合作社预留10%利润,用于农户多劳多得的“抢工分”兑现。在这种模式的激励下,东升公社大食堂、露营基地等集体经济项目蓬勃发展,2024年公司经营性收入达1300万余元,带动兴街镇15个村(社区)分红66万余元,全县9个乡镇参与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分红11万元。
莲花塘乡的“3331”分配模式别具特色,公司盈利的30%用于目标绩效考评,30%用于公司再发展,30%用于各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分红,10%用于全乡公益事业建设。这种模式让村干部有报酬、有奔头,村集体有收益,公益事业有钱做。张登跃感慨道:“以前日子看不到头,现在天天都有盼头!”
在西畴县,村集体经济分红“分”出了村民的幸福“好盼头”,更“分”出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随着这些创新模式的持续推进和不断完善,西畴县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描绘出更加绚丽的发展画卷。
作者:郑舒予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