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2024年1月18日,“静水流深——杜大恺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杜大恺自2006年至2024年间创作的210余件套作品,涵盖纸本水墨、纸本水彩、出版物及手稿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了这位中国新水墨代表人物跨越半世纪的艺术历程,和他对传统水墨现代性转化的独特贡献。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右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左一)为杜大恺颁发捐赠证书(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墨韵新生:从装饰艺术到新水墨
“我画水墨始自1990年,那年我四十七岁,太晚了……中国画很冷,不属于年轻人,四十七岁才斗胆走进它的世界,晚则晚矣,也似乎早不得”——在展厅的自述中,杜大恺是这样回顾起自己的水墨之路。
展览现场
1943年,杜大恺出生于河南叶县。1978年,他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从祝大年先生攻读研究生学位。在这之前,他已在青岛贝雕工艺品厂担任了15年的美术设计。求学期间,他参与了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巴山蜀水》的绘制工作,并在留校后担任装饰艺术系副主任。从此,他成为中国公共艺术领域里最重要的创作者之一。
展览现场
正如他在自述中所言,在水墨之前,“我画油画,画水粉水彩,画重彩,画壁画,画连环画,画插图,很杂”。然而,正是这种广泛的艺术涉猎和早年从事装饰艺术创作的经历,使他的水墨作品带有独特的形式构成与设计感。在著名美术评论家张晓凌看来,这种丰富的艺术储备,“决定了杜大恺艺术认知结构和实践方式的开放性,而其中不断酿造的革新意识,则使他注定要成为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并加以探索的人”。
《梦里难觅此山水》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75cm×146cm(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青山如屏迎人立》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250cm×237cm 2012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潭深影亦深》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199cm×103cm 2012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正如在《梦里难觅此山水》《青山如屏迎人立》等作品中,杜大恺运用点、线、面来构建画面空间,通过线条的造型变化表达意境,既不失中国水墨特有的流畅与灵动,又具备西方绘画线条的力量与节奏。同时,他运用点、面的结合来丰富视觉层次,使得画面更加立体生动,更加富于现代感。他在采访中提到,时代的变化太快,只有质的变化,才能让中国水墨跟上时代。而他,也倾其一生践行自己“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他人、不重复自己”的艺术追求。
展览现场
心象写意:回眸村舍田畴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曹意强将杜大恺艺术评价为“以平常之心,画平凡之物”。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美感和情趣,无论是乡村、花果、动物还是人物,都能在他的笔下焕发新生命。这份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平凡事物的热爱,使他的作品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质朴真实的美感。而在这其中,他尤其眷恋乡村的风景。
《梅州行之一》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123cm×248cm 2015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梅州行之二》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123cm×248cm 2015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梅州行之七》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248cm×123cm 2015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在古代山水画中,村落通常只是山峦与林木之间的点缀,而在杜大恺的作品中,乡村却以中景和近景出现,成为画面的主体。通过色块的拼贴与墨韵的调和,甚至那些现实中略显丑陋的现代房屋,也多了一份淳朴与和谐。正如《梅州行》系列,他先用线条勾勒房屋结构的疏密与节奏,再用淡墨或色彩加以渲染,构成体积与空间。他常常用淡墨来调和大面积的色彩,与局部的纯色或留白的天空形成对比,传递出属于中国山水那种雅致而沉静的气质。
《匡山辛夷花开时》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61cm×400cm 2012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行走世界:融中西于一炉
杜大恺是一位旅行者。他的艺术足迹遍布欧洲、亚洲及南北美洲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过程中,如何用带有中国文化属性的水墨来表现异域图景,是他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
《欧洲街景之三》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66cm×97cm 2011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爱尔兰之二》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65cm×95cm 2013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正如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张敢提到,区别于传统中国建筑线条的融合感,西方建筑更多带有理性气质,因而当艺术家尝试用中国笔墨来表现西方建筑空间时,便需要推敲一种新的笔墨语言。在实践中,杜大恺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和线条的勾勒转折营造空间感,并穿插一定程度的光影效果增强画面立体感与真实感,在不失水墨韵致的同时,成功捕捉和传递出那些隐藏于异域风景背后的文化精神气质。正如《欧洲街景》系列和《爱尔兰》系列,他以传统笔墨为主轴,参以西方现代绘画方式与元素,并辅之以现代设计意识,从而促成新图像、新笔墨形式的诞生。在其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家的挥毫泼墨,更是一种超越中西,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梦回爱琴海》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89cm×356cm 2012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在杜大恺看来,“朴实是人生的最为崇高的品质,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无论为艺为人,他始终怀揣一颗朴拙之心,走到了“静水流深”的境界。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在为教书育人而忙碌,也始终在艺术之路上躬耕不辍。本次展览开幕式上,他慷慨捐赠了60幅作品,用来支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发展和推动美育教育。
《静水流深》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250cm×720cm 2016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八十春秋,唯丹青,常念我,喜与忧。”开幕式上,杜大恺讲到,“当一个老人活到80岁的时候,常常是被人遗忘的”。但因着与丹青的缘分,他会被记住,被惦念。(文/王尔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蒙古》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123cm×245cm 2018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傣家集市》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78cm×48cm 2011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