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盒是否“高端”,并不是看包装的厚度、外观的精美华丽程度,它应是锦上添花,而非喧宾夺主。商家与其“以椟当珠”,在包装上做表面文章,不如把功夫下在实处。
国庆、中秋假期过去不久,市场上许多水果礼盒因精致的包装设计受到消费者关注。多位消费者反映,在一些商店购买的水果礼盒里包装层层叠叠,精品包装纸如同“套娃”一般,比如有一款芒果礼盒底下垫着纸丝、吸水纸,甚至有厚厚的书本。一层又一层的包装到底有没有必要?相关话题引发网友讨论。
外观是影响水果品质的一项重要因素,长距离运输时在箱子里适度放些填充物以及湿纸保鲜袋,既能有效防止水果受到不必要的损伤,也能起到一定的保鲜效果,最大限度保证水果的品质,可以理解。但是,这种保护手段在实践中逐渐变了味,尤其水果礼盒的包装,箱子越来越沉,可吃的部分却越来越少。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市场监管局曾对当地一家水果批发市场34批次水果的调查结果显示,包装净重和水果净重相比,19种水果超过10%,占比达55.9%,其中3箱水果超过15%,最高达到25%。
高端水果市场打造礼盒包装无可厚非,但不能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不管是购买普通水果还是高端水果,消费者都希望以合适的价格为水果价值付费。如果水果的实质内容不变,商家仅想通过精美的包装设计就提高水果身价,对消费者而言并不公平。对于消费者来说,当他们为实打实的商品付费,拆开后发现只得到了半箱实物,这不仅直接造成经济损失,更会因后续烦琐的维权过程消耗时间与精力,最终换回一场糟糕的消费体验。而当礼盒市场陷入“包装大于内容”的价值误区,消费者无法从外观辨别商品真实品质时,便可能对礼盒商品产生信任危机。长此以往,规范经营的商家因其成本真实价格不具优势,反而在市场中输给那些依靠“虚胖”包装制造虚假性价比的对手,最终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进一步从生产端审视,这种过度包装更会引发资源配置的严重错位。为维持礼盒的“体面”,商家需要额外采购大量包装材料,还得占用仓储空间,以及在物流环节承担由于无效的体积与重量所增加的运输成本。最终,这些本可避免的额外支出,被悉数通过定价机制转嫁给消费者,使得礼盒水果卖出与其品质不符的“高端”价格。消费者所支付的这部分溢价,本可转化到激励果农或研发更新物流保鲜技术等真正增加产品价值的环节,如今却虚耗于毫无意义的纸张堆砌之中。于是,资金流向发生了严重的价值错配:商家徒增运营开支,消费者多花冤枉钱,而产品本身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并未增加,反而被过度包装所掩盖。
“虚胖”包装为何愈演愈烈,一方面,它迎合了当下一种普遍的社会认知误区,即认为礼盒的体积越大、装饰越繁复,才越能彰显情意与分量,送人更“拿得出手”。在这种“面子消费”的驱动下,商家既想满足消费者对“体面”的追求,又不愿承担与之匹配的足额商品成本,于是便采取了最为短视的策略:用大量廉价的包装纸、泡沫板等填充物来“撑场面”、制造“内容充实”的视觉假象。另一方面,目前的规定较为笼统,缺乏清晰的量化标准,为这类行为提供了可钻的空子。例如水果礼盒,《新鲜水果、蔬菜包装和冷链运输通用操作规程》(GB/T33129-2016)规定“必要时在包装容器内使用衬垫、包裹、隔垫和细刨花材料”,但对于何为“必要”、材料用量多少才算合理,均未给出明确界定。同样,在《新鲜水果包装标识通则》中,相关限定也止步于“包装内不得有异物”。
其实,礼盒是否“高端”,并不是看包装的厚度、外观的精美华丽程度,它应是锦上添花,而非喧宾夺主。商家与其“以椟当珠”,在包装上做表面文章,不如把功夫下在实处,比如标注清楚包装商品的净重、产地、品级,让消费者买得明明白白;用更轻薄的缓冲材料替代冗余纸张,既减少浪费,又能突出商品本身;再比如推出“按需定制”包装,让消费者可自行选择精简装或精致装,兼顾实用与仪式感。
监管部门应出台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标准,明确禁止以任何与商品无关的物料填充包装、虚占内容空间、制造量足假象以误导消费者。例如《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就对月饼、粽子礼盒有较为细致、操作性强的规定,要求月饼及粽子的包装层数不应超过三层;售价在100元以上的,包装成本不超过产品销售价格的15%。同时,大幅提高违规成本,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形成有效震慑。
礼盒之“贵”,不在其包装,而在其品质。包装盒越来越“沉重”,甚至连旧书本都成为填充物,被掏空的不仅是礼盒的空间,更是商业伦理的底线与消费信任的基石。治理过度包装、虚假填充,既需以清晰标准与严厉惩戒封堵投机取巧之路;也需商家回归本心,以真实价值取代浮华假象;消费者也要理性消费,以手中选择权为合规经营投票。唯有让监管、市场与消费者形成合力,才能彻底遏制过度包装乱象,让每一份馈赠都承载真实的尊重与情意,让市场回归货真价实的朴素真理。(胡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