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市建局今日(6日)公布,2024至25財政年度營運虧損達4,100萬元,計及物業及承擔項目的26.8億元撥備,上年度共錄得淨虧損約27.2億元,連續3個財政年度錄得虧損。局方在發債後總流動資金有212億元,計及虧損,局方資產淨值是436億元。市建局主席周松崗今日與傳媒會面時指,本年度情況難扭轉虧損,但局方財政情況仍算得上穩定。而受市況影響,市建局行政總監蔡宏興形容,重建項目幾乎「做一個、蝕一個」,已開展就「七年樓齡」賠償機制和「換樓換」機制等的運作和財務模式檢討,冀明年提出相關建議。
周松崗表示,上個財政年度市建局財政充滿挑戰,環球經濟波動,本港經濟和房地產市場復甦步伐非常緩慢,發展商入標投地的態度趨審慎,直接影響市區重建項目的招標和財務的收入。局方在接下來數個年度,會繼續為6個已開展的重建項目進行收購,相關收購開支達235億元。
蔡宏興表示,市建局會繼續審慎理財,採取動態管理策略,視乎經濟環境和樓市,協調收購和招標項目的步伐,有序地為洗衣街/花墟道項目和馬頭圍道/落山道項目進行收購,以及計劃為4個重建項目進行招標。
今明兩個年度巿建局的重要工作,是檢討市建局運作和財務模式,就同區「七年樓齡」收購政策方面,蔡宏興表示,政策20多年沒有改變,但樓宇老化及經濟環境已有大改變,形容「收購越多、蝕得越多」。他指出,現時的收購呎價動輒較同區舊樓的成交價高逾一倍,他又舉例說,市建局上月提出收購皇后大道西/桂香街、以及明倫街/馬頭角道計劃,分別以實用面積每平方呎1.8萬元及1.3萬元,向合資格業主提出收購,但比獨立測量師在項目附近搜集的舊樓平均成交呎價,高出一倍。
蔡宏興指,在樓市下行、地價跌幅大的市況下,「同區7年樓齡」政策令市建局面對出現「高買低賣」情況,幾乎是「做一個、蝕一個」,也有部分舊樓業主寧願等待市建局收購,也不接受私人發展商收購,導致私人重建發展停步,發展商收購舊樓的成本也增加,形容現時的收購政策變相成為「惡性循環」,拖慢舊區更新。惟他強調,一些可改善舊區環境等的項目,明知會虧損仍會推展。
市建局正就七年樓齡等政策作檢討,也會研究「樓換樓」的安排,例如可否在樓換樓項目提供更多切合長者的設計和社區設施等。他重申,歡迎政府提出,一同檢視市建局重建的收購政策,研究可行的代替方案。
此外,市建局已啟動「樓宇復修新策略2.0研究」,希望制定「軟硬兼施 」、「對症下藥」的策略,推動小業主履行樓宇維修保養責任,預料明年提交具體建議予政府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