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我国探秘冰海不停步 蛟龙号“硬核破冰”更有“潜力”

央视网2025-10-04

央视网消息:前不久,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此次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考察期间,我国首次在地球最北端的冰封极地海域,成功完成载人深潜调查的“破冰之旅”。

在“雪龙2”号船的保障支持下,“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与极地考察事业正式迈入“全海域作业”的新阶段。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 齐海滨:在北极,要面临风、浪、流、冰、雾、寒等诸多复杂作业环境,尤其是在大面积冰面区域的作业,我们要选择合适的下潜点,综合考虑浮冰的漂浮情况,这些都是和其他海区深潜是不同的。

今年7月,我国首个极区载人深潜航次正式启航。8月上旬,“雪龙2”号与“深海一号”船在北冰洋相遇会合,随后,“深海一号”顺利驶入作业工区,“蛟龙”号开启北极首潜。

“蛟龙”号主驾驶潜航员 傅文韬:我们在别的地方下潜,舱内温度比外面水域温度低;但是北极不一样,我们进来的时候穿多少,到底下也是穿多少,也会做很多准备工作,把潜次的任务完成好。

首潜成功只是开始,在这个航次,更多“全球首次”在极区海域接连诞生,水声通讯、精准定位等技术难题被一一攻克。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 许学伟:此次“蛟龙”号实现首次中国载人深潜极地冰区下潜,将中国载人深潜由“全海深”向“全海域”突破,代表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

载人无人协同双潜器首次“携手”闯深海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刚刚完成考察任务。这次考察任务中尤为引人关注的,除了“蛟龙”号在北极冰区的首次下潜,还有另一个突破,就是完成了全球首次极区载人与无人潜水器的水下协同作业。我们来看看它们在深海是如何默契合作的。

在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过程中,深海一号科考船搭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与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开展全球首次极区水下协同作业。

“蛟龙”号与无人潜水器于8月14日完成的首次携手下潜,对水下精准定位和通讯功能进行测试,对双潜水器水下作业模式进行了验证。8月15日完成的第2个潜次则开展了双潜器水下联合作业,使用无人潜水器拍摄了“蛟龙”号在海底进行水下生物、沉积物取样的视频,“蛟龙”号向无人潜水器转交了岩石、作业标记物等物品,双潜水器还互相拍摄了彼此深海视频影像。

AI识别+环境DNA 精准调查冰区海底生物

中国第15次北冰洋考察还有另一项新的探索,科学家们在海底用上了AI识别加环境DNA检测的创新调查模式,来看看AI在冰海深处是如何识别生物的。

这段视频就是利用AI对“蛟龙”号拍摄视频进行实时生物识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团队收集的上万张深海生物图像,为AI生物识别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为了确定AI识别的准确性,还要叠加环境DNA检测。

本航次在极区的调查中,通过AI识别技术发现,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公里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在北太平洋进行调查时,发现皇帝海山链具有64个底栖生物类群,与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生物类群相似性为85%,表明太平洋海山底栖生物之间可能具有连通性。

获得大量珍贵样品和数据

中国第15次北冰洋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北冰洋科考。这次科考取得了哪些珍贵的样品和其他成果?来看科学家的介绍。

本航次最北到达北纬77.5°,填补了我国大洋航次在高纬度海域精细综合调查的空白。载人潜水器能够在常规设备难以到达的极端复杂地理区域,开展抵近观测和精准取样工作。

此次考察“蛟龙”号采集了大量的岩石、沉积物和海水样品,获得了海鞘、海葵、蛇尾、钩虾、海蜘蛛等12大类183件生物样品。此外,中国第15次北冰洋考察中,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

在海洋深处,有一种特有的类似雪花飞舞的现象被称为“海雪”,实际是由海洋悬浮颗粒碰撞粘连形成的大型絮状悬浮物,科学家通过深海潜水器才能肉眼观察到这个现象。而本次北冰洋考察也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为研究北极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奠定了基础。

男子疑被志願救援隊成員欺騙借錢不還 警拘兩男列欺詐案跟進

2025-10-07

「香港仔火龍」聯動「潮牌英歌隊」 街坊市民讚不絕口

2025-10-07

中秋車禍慘劇│大埔私家車撼貨Van死者增至兩人 主僕雙亡

2025-10-07

9月25家A股公司籌劃赴港上市 醫藥企業成主力

2025-10-07

大埔兩車撞1死3傷 女途人遭監生夾死 私家車司機涉危駕被捕

2025-10-06

男子進食蜂蜜後疑狂蜜病中毒 心跳過慢需留院觀察

2025-10-06

涉承建商安裝「簡約公屋」結構裝置問題 何永賢交待房屋局巡查結果及後續行動

2025-10-06

市建局上年度淨虧損$27.2億 檢討「七年樓齡」賠償機制

2025-10-06

薄扶林村舞火龍路線2030年改道 房屋署擬於華富北預留空間支援「蟠龍」及「補香」

2025-10-06

香港科技大學國際案例分析比賽 新南威爾斯大學摘冠

2025-10-06

啟德體育園承建商職員收賄案 分判商偽造帳目逃稅判囚10個月 須向政府賠逾1,460萬元

2025-10-06

陳國基: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香港賽區籌備工作全面就緒

2025-10-06

中秋節七旬翁偕子西貢遠足 突然暈倒直升機送院不治

2025-10-06

基孔肯雅熱│新增一宗輸入個案 一歲男患者居沙田曾到訪東莞

2025-10-06

《慶祝國慶 紙·緣~紙文化系列展覽二》開幕典禮舉行

2025-10-06

香港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合唱團創香港合唱團歷史最佳戰績

2025-10-06

販商聯會、白雲聯會向販商會員同業贈送「蚊怕水」預防基孔肯雅熱

2025-10-06

六合彩中秋金多寶攪珠出爐!即對中獎號碼及派彩

2025-10-06

专访丨马中跨境游驶入发展“快车道”——访马来西亚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李泰康

2025-10-06

法国总理勒科尔尼向马克龙递交辞呈

2025-10-06

格鲁吉亚执政党在地方选举中获胜

2025-10-06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2025-10-06

法国总理勒科尔尼辞职后发表讲话:执政条件尚未具备

2025-10-06

伊朗称暂无新一轮谈判计划 将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保持对话

2025-10-06

菲律宾一桥梁垮塌

2025-10-06

欧尔班:匈牙利不打算加入欧元区

2025-10-06

全球多地举行中秋节活动 体验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2025-10-06

交通运输部发布9月29日—10月5日全国物流保通保畅运行情况

2025-10-06

10月5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9亿人次

2025-10-06

跨越千年铸文明!工程技术缔造世界的磅礴力量

2025-10-06

索道突发故障致游客被困1小时,张家界天门山景区致歉

2025-10-06

文脉华章丨中秋佳节 跟着总书记一起厚植文化底蕴

2025-10-06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山西、贵州、云南等地部分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较高

2025-10-06

中央气象台:广西、贵州、云南等地部分地区发生渍涝的气象风险高

2025-10-06

中秋月饼市场“热”力十足:特色风味受青睐 家乡味道寄托团圆情

2025-10-06

产销两旺!“小特产”变身变身乡村振兴“致富果” 激活“甜蜜经济”新热力

2025-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