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当卫星的轨迹划过中国的首都北京,一幅波澜壮阔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中轴线连通古今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
让我们把视角拉近,这一条纵贯南北的,就是北京中轴线。这条承载着千年历史文脉的城市脊梁,全长7.8公里,连通古今。2024年,它成功申遗,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提供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中国案例和中国经验。
“三城一区”激活科创中心创新密码
从历史的轴线转向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长城脚下,雁栖湖畔,国之重器——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在这里迸发出比太阳亮万亿倍的光,照亮纳米级的微观世界。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落地,正让燕山脚下“变身”为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这里是怀柔科学城,它和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以及北京经开区所组成的“三城一区”,共同构成了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眼下,就在北京经开区,从机器人到智能网联汽车,新兴高精尖产业正在这里“聚链成势”,加速创新转化。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民生福祉
卫星的影像变化是时间的注脚,也是城市发展的印记。借助卫星遥感影像,这片曾经由废弃沙地与低端产业区交错的黄白色区域,如今已被密集的植被覆盖,再生水的大量循环利用,重塑了这里的河湖水系生态,880余种动植物于此栖居共存,这就是北京城区最大的生态“绿肺”——温榆河公园。
而在千年大运河畔,曾经污染严重的化工集聚区摇身一变,成为了集生态修复、休闲娱乐、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文化中心建设为城市注入源源活力
水草青绿间,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拔地而起,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更是“十四五”以来,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在这里,艺术的魅力、知识的力量、历史的记忆相互交融,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引领协同发展“加速度”
相隔不远,外形同样别具一格的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作为链接“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节点,“京帆”的造型是致敬历史上大运河“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寓意京津冀协同发展、扬帆起航。
传承与创新 高质量发展“京”彩答卷
从中轴线申遗成功到“三城一区”所承载的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从温榆河、绿心公园的生态蝶变到通州三大建筑的文化引领,以及未来京津冀在交通枢纽上的互联互通,卫星俯瞰的轨迹,描绘出奋发进取的“十四五”发展答卷,在新时代宏伟蓝图中不断谱写着传承与创新的北京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