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耕农忙时节,我要分享一件喜事!就像种庄稼要施肥一样,咱们海南的农业绿色发展也迎来了自己的‘营养套餐’——省农业农村厅、中海化学和海南大学三家强强联手,给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丰收成果。”近日,海南省土壤和肥料总站站长蒙赜与媒体分享。
据了解,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海南大学和中海化学聚焦水稻、豇豆、菠萝、火龙果等10种海南特色作物,构建了“低碳施肥技术体系”,推动农业从“粗放用肥”向“精准营养”转型,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探索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助农的新模式。
在三方战略协议的支持下,一座座科技小院在海南拔节生长,在保亭、五指山、琼海、东方等地建立6家科技小院。3月24日夜幕降临,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火龙果科技小院的基地里灯光熠熠,仿佛一片梦幻的星空花海,小院学生在交流火龙果种植知识。
小院学生在交流火龙果种植知识。李浩 摄
该科技小院负责人高伟副教授介绍,基地采用桉树皮覆盖的栽培模式,将覆盖厚度控制在9厘米,这一创新举措实现了火龙果亩产量平均提高10%,经济效益更能够增加200万元/年。
针对海南火龙果产业长期存在的养分供给不均、土壤肥力不足等难题,小院科研团队开展系列攻关,积极开展实地调研,深入果园观察,收集生长数据,分析土壤状况,全面了解火龙果的生长环境和潜在问题。同时通过研究燕窝果盛果期的养分吸收规律,施用不同配比的肥料,达到了增质提产的效果。目前,小院团队已获得火龙果新型采摘背篓、补光灯、生长架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为火龙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三合火龙果基地的科普长廊,图文并茂的展板上详细标注着不同肥料的施用方法,成为了周边农户的“致富指南”。小院师生针对海南岛火龙果园的土壤肥力状况和根结线虫危害问题,调研采集了68家果园的土壤样品,基于研究结果向农户提出合理建议,帮助农户更科学、有效地管理土壤,提高火龙果产量和品质。
乐东火龙果科技小院基地全景。曲均峰 摄
“以前总觉得化肥施得越多越好,现在才知道科学配比才是关键。”尖峰镇农户陶培林在参加小院培训后,主动邀请团队成员参观自家的火龙果基地。近年来,中海化学联合小院建立“田间课堂”,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5场,培训农户1000余人次,用实际行动夯实“植物营养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品质定位。
面对未来,蒙赜表示,将紧抓热带高效农业机遇,打造科技小院高质量发展集群,覆盖全省主要农业县市,让“一作物一方案”成为常态;构建以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落地、农户参与、媒体传播的“五位一体”推广模式,推动适用技术大面积应用;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标杆,依托中海化学科技创新优势,建设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实现土壤数据、气象预警、施肥建议一键触达,推动海南农业从经验种植跨入智慧时代。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