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屏幕上自己的违法照片,真是羞愧。以后我一定改掉不爱戴头盔的毛病,也会提醒身边人遵守交通法规,不能出意外。”近日,重庆市铜梁区太平镇的摩托车驾驶员汤某,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通警示教育会。与他一同“听课”的,还有130余名在半年内多次交通违法,且经劝导仍不改正的摩托车、电动车驾驶人。
这是铜梁区“农村道路摩托车交通安全管理一件事”试点工作中的一个片段。太平镇作为铜梁首个市级应用试点镇街,直面农村道路路况复杂、摩托车保有量大、涉摩托车交通事故高发等难题,巧用技术手段,消除治理的时空盲区,全力降低事故风险。
“农村道路摩托车交通安全管理一件事”如何运作?太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全面调查摸底本辖区所有“五小车辆”,详细掌握车主、使用人、地址、联系电话、车辆牌照等基础信息。针对符合上牌条件却未上牌的车辆,督促车主及时办理上牌手续;不符合上牌条件的车辆,则悬挂自编识别号,并建立“五小车辆”档案,全部录入“一件事”系统。
同时,依托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已覆盖全区农村主要道口这一优势,前端感知镜头能够智能发现问题。在“农村道路摩托车交通安全管理”场景应用里,借助IRS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获取驾驶人、机动车、“一标三实”等相关数据,再运用人脸识别、人车关联等技术,精准锁定当事人,提前预警风险隐患。
镇指挥中心接到区城运中心下发的摩托车违法事件后,基层自治平台依据违法行为类型分配任务,将识别出的交通违法信息纳入网格化管理,6小时内通过全镇94个线上网格和75个线下网格,精准推送给属地网格员。
对于推送的交通违法信息,网格员须在6小时内通过上门或电话等方式,进行精准劝导。向交通违法人员告知违法事项,劝导其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并及时将劝导情况录入“一件事”系统。
对于3次以上交通违法且经劝导仍不改正的人员,由区公安局联合太平镇,组织开展集中警示教育,让其重新学习交通法律法规,观看交通事故警示案例等。集中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并签订交通安全承诺书。
太平镇坪漆村网格员赵东阳表示:“以前,劝导员上门劝导时,群众多不配合。”几天前,他收到本村村民张某在村道驾驶加装雨棚摩托车的交通违法信息,当天便上门劝说。起初张某并不承认,但在“农村道路摩托车交通安全管理”一件事系统提供的事实录像面前,张某最终心服口服。
自去年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太平镇38个前端镜头已实现11个村(社区)主要道路全覆盖,处置违法事件655件。道路摩托车守法率从50%大幅提升至85%,致人重伤以上交通事故实现“零发生”,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李慧敏 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