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眼下,正值秋招季,不少地区通过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标记、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的劳务品牌,帮助求职者就业,“沈阳动漫师”就是其中之一。

在辽宁沈阳的一个动漫产业园,30多名学员正在上一堂动漫技术培训课。除了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员外,还有不少非科班出身的学员。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海艳妮就是其中一员。

海艳妮表示,她不是本专业的学生,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些阻碍,但是通过热爱,一次一次帮她度过了一个一个关卡。这个行业未来还是非常有希望的,不光是在沈阳,在北京或者是杭州,还有成都也有很多的机会。

培训老师介绍,除了技术层面的强化训练,学校还特别注重表演、项目实践方面的培训。

辽宁沈阳某动漫技能培训学校教师韩晓乔介绍,3个月的基础课程,2个月实训,一些项目让学生参与去做,一些技术总监或导演过来进行指导。今年刚刚从辽宁一所传媒学院毕业的任连启,在经过培训后顺利入职了一家影视动漫公司。

通过“手把手传授经验”的方式,目前,“沈阳动漫师”这一劳务品牌的从业者达到了3万人,年劳务收入超过了50亿元。

辽宁省沈阳市动漫产业协会会长吴喆表示,如今,这个劳务品牌已经吸引了全省超过150家的动漫产业链企业,人才不仅服务于本省,也广泛辐射到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2025年,累计培训了超过1200名在校学生,有200名学员通过国际动漫项目合作走向了国际水平的制作岗位。人才支持精准高效 “沈阳动漫师”反哺产业发展
目前,全国动画相关企业已超过19.8万家,相关市场规模2025年将达到6521亿元。但是,超过90%的动漫创作者主要依赖自学,企业用人难以保障。而像“沈阳动漫师”这样的劳务品牌就契合了当前的就业热点,为不少企业提供了人才保障。

在辽宁沈阳的一家动漫科技公司,30多名动画师正在紧张地进行项目制作。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员工有三分之一都是从“沈阳动漫师”培训基地筛选而来的。2025年,随着动漫剧集、电影、短视频动画等项目订单增多,企业还将扩大用人规模。

另一家影视动漫公司的负责人李霆也表示,随着各地文旅越来越重视打造沉浸式的VR空间旅游产品,公司相关订单越来越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动漫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因此,一旦开启一个项目,短时间内招人、搭班底的压力很大。

数字媒体专业的毕业生杨怀志就是在这样的人才推荐、选拔中入职到这家企业的。

“沈阳动漫师” 培养的学员参与了《哪吒》《黑神话:悟空》《长安三万里》等国内外知名动漫影视项目。特别是2024年《哪吒2》制作期间,“沈阳动漫师”全程提供用工保障、技能提升等服务,参与人员超过3000余人次。此外,沈阳“动漫人才库”数字化平台还建立了雇主反馈溯源机制,累计完成岗位匹配4200人次,推动了沈阳动漫企业制作效率提升35%。

辽宁省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李建国介绍,通过动漫技能大赛、专场招聘等方式,帮助人才和企业对接,2025年直接带动动漫行业人才就业超过4000人,其中超过50%为应届毕业生。他们给予动漫创业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社保补贴、技能提升补贴等支持,目前已累计发放50万元。依托产业优势 “敦煌文创师”赋能文创发展
除了动漫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创产业也加快了升级步伐。在甘肃敦煌,当地深挖地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创产业格局。依托产业优势,当地还打造“敦煌文创师”这一劳务品牌,以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赵文琪今年6月刚刚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在参加了一场敦煌彩塑研修班的活动后,被当地的文创产业吸引,选择留在当地成为了一名文创师。

赵文琪的经历并不是个案。近年来,为提升“敦煌文创师”这一劳务品牌的知名度,当地人社部门每年开展100余场培训、研学活动,给当地文创企业定向输入人才。尤路平是甘肃省乡村工匠彩塑技艺传承人,同时也是培训课程的老师。甘肃省敦煌市莫高里工匠村培训老师尤路平表示,比如彩塑、壁画再到书法,让他们更深入了解到敦煌的文化,再从这个文化里边提取到一些元素,加入到自己的文创产品里边。

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为当地的文创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敦煌当地已经开发9000余款文创产品。

2025年,甘肃累计培育文创及非遗企业409家。前10月,甘肃文创产品销售额达到3.93亿元,同比增长29%。

甘肃省敦煌市就业指导培训中心副主任庄俊廷介绍,2025年以来,敦煌文创师劳务品牌,已累计培训学员超2万人次,向行业输转劳动力2.25万余名,每年能为敦煌本地提供2500多个就业岗位。不仅成功孵化了17家敦煌文化主题文创企业和艺术工作室,还和省内外300多个品牌达成合作。

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劳务品牌超过2300个,带动就业近6000万人。未来,多部门将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就业等政策,引导培育一批劳务品牌。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壮大升级一批劳务品牌,推动劳务品牌从自发性向组织化、从粗放式向精细化、从简单劳务向产业融合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