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当前位置:新闻 > 国内 > 正文
焦点访谈|中国交出“十四五”高质量生态答卷 为地球增添更多“中国绿”
2025-10-22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举措。“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我们在绿色发展上也不断遇到新问题新挑战。这一路,我们攻坚克难、积极作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今天的节目,就让我们来体察绿色发展这张答卷的成绩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这五年,面对国际形势变化以及环境治理难题,我们一路披荆斩棘、积极应对。“十四五”期间,我国绿色发展得怎么样?让数据来说话。森林覆盖率,是我们肉眼可见的“绿”指标。“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2025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

实际完成得怎么样呢?不仅提前完成,还超额达标。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5.09%。要问这绿色的增量有多大,足足多出1个陕西省那么大的森林面积。更让人骄傲的是,这五年,全球每新增的四片绿叶,就有一片是来自于中国的贡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郝栋:“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体现了我们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秉持着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其次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化治理的科学原则。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更多是对森林覆盖和森林种植规律的认识基础之上,不断提升数字背后的科学性。”

森林覆盖率的提升,并不只是多种树这么简单。实际上,这五年,在增绿的过程中,我们下大力气做了不少更加细致的工作,也克服了不少困难。森林覆盖率从24.1%到25.09%的跃升,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十四五”期间,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运行,把原有的120多个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让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了明显提升。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通过生态管护、生态搬迁、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吸纳当地居民直接参与到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首批5个国家公园让近5万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我们还开展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并在最困难、最艰巨的立地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扩展绿色版图。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部署,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现在,变化正在发生——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科尔沁沙地正重现草原风光。今年以来,我国多个沙漠锁边工程接连实现闭合,沙漠边缘建起绿色屏障。

这五年,我们的“绿色家底”越来越深厚,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提前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2030年目标。“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进一步夯实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完成国土绿化面积5.49亿亩,其中造林面积1.85亿亩,相当于一个福建省,新增森林蓄积量相当于一个大兴安岭林区。

说完看得见的“绿”指标,再来说说看不见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是“十四五”规划纲要里很受关注的“效率指标”,“十四五”期间,要求降低13.5%。目前,交出了这样的答卷:2021年到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率达到11.6%,符合“十四五”目标进度要求。

郝栋:“我们现在进入到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成绩来之不易,在破除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生产方式的过程当中,又要在当中树立起一些新的、高科技的、低排放的、绿色的、循环的产业体系。有一些腾笼换鸟的空间稍显不足,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是有自己的战略预判,走好了自己相应的战略设计,不断来释放产业升级的空间。”

那这个指标的实现到底难不难?要知道,这是在“十三五”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已经降低15%的基础上,再继续往下降。

郝栋:“就像减肥一样,从大胖子变成身材相对比较匀称的,又从相对比较匀称的再向健美的过程当中再继续去减,可能要付出更多辛苦、更多努力。像我们大规模进行绿色产业和技术更新迭代,出台了一系列绿色支持政策和方法,这是我们能够完成这个目标一个大的基准所在。”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跑步前进,节能降碳不仅是环保的要求,更是推动我们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引擎。

节能降碳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撑,从能源利用的角度说,还要在源头上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这就意味着,之前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必须转型。“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

前不久,在新疆哈密,百万千瓦“光热+光伏”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预计每年可生产约20.67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相应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63万吨。在内蒙古,我国首批规模性采用10兆瓦发电机组的单体最大陆上风电项目也投入商业运行。

这几年,荒漠戈壁正在变成“能源绿洲”,“风机森林”也不断挺进深海。能源结构换血的同时,产业的筋骨也在同步强健。尤其是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和设备的改造升级,“含绿量”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说到水泥厂,都知道是排碳大户。在山东青州,一家水泥厂就率先用上了全球首套水泥全氧燃烧碳捕集产线。这个高效的“碳捕手”可以把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原先的20%多提升到70%以上,从而让二氧化碳捕集得更彻底。这一改变不仅让厂里的水泥生产披上“绿装”,更让整体能耗比传统工艺直降40%。

“十四五”是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最快的五年,转型的力度有多大?我们找到这样一组数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增至6430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超过25%;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覆盖了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

说到绿色生态,和咱们生活日常联系最紧密的就是水和空气。“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这项内容也同样定了硬任务: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现在,我们交出这样的成绩单: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健鹏:“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这两项指标取得成绩来之不易,‘十一五’至‘十三五’时期,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逐步达峰,并实现了大幅度削减。随着治污减排进程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的边际成本递增,减排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通过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系列举措,仍然保持了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改善达到了预定目标。”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那就意味着,在一年里,我们头顶的天空要有320天是清澈透亮的。想一想,这确实不容易。在如此充满挑战的情况下,我们在哪些方面下了功夫,让天更蓝、水更清呢?

陈健鹏:“通过改革进一步提升环境监管效能,接续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进一步加严部分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加严了重型柴油车的排放标准。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稳步推进水污染物减排工程,加强管网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

这五年,随着污染攻坚战向纵深推进,我国有11.2亿千瓦的煤电机组和9.5亿吨的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或者重点工程超低排放改造,影响天空透亮度的主要指标也发生了改变。

提升蓝天幸福感,这五年,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跑”出了让人振奋的曲线:2021年销量352.1万辆,随后以年均超50%的增速不断增长,2024年突破1200万辆。今年前8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45.5%,而在2020年,这个数字只有5.4%。现在,路面上每10辆车里,就有一辆是新能源。

除此之外,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也正融入生活的细枝末节:乘公交、坐地铁就能积累碳积分,废旧家电得到回收利用……绿色低碳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成了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日常。

打赢碧水保卫战,沿黄河9省区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过90%,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共识,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史无前例的“十年禁渔”全面启动,江豚逐浪、鱼跃鸟飞的生态图景频频出现。曾经“靠水吃水”的渔民成了守护长江的“生态卫士”。

为了天更蓝,水更清,这五年,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18%、10%和20%;全国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0%。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五年,中国以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将绿色新发展理念镌刻在辽阔的大地上,也为地球增添了更多“中国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奋力谱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