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当前位置:新闻 > 国内 > 正文
传统与现代融合“交响” 古村落呈现“人来、村活、业兴、文盛”繁荣景象
2025-10-21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金秋时节,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晒秋”的样子你见过吗?当文化遗产遇到乡村振兴,拥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村落在这个秋天会迎来怎样的收获?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福建看一看。在福建宁德,有个名叫屏南的小城,别看不大,却拥有25座国家级的传统村落。此时此刻,大山深处的这些古村落里稻浪翻涌、游人如织,已经处处都是“丰”景。

这两天,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柿子树挂满沉甸甸的果实,全村500多亩柿子树正式进入采收期。

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四坪村,特色农产品柿子迎来丰收季。今年,屏南县全县传统村落里的柿子产量预计将达到150多吨,比去年增收10%。

而在几十公里外的传统村落南湾村,丰收季的主角则是水稻。村里的200亩梯田沿着山势层层铺展,像一幅流动的金色画卷。

近几年,针对村里的水稻田撂荒问题,屏南在福建率先推出“认领一亩田”活动,通过干部带头、社会参与、农户代耕、共享收成等方式,全面推进复垦复种。今年,屏南县累计复垦撂荒地8000多亩,全年粮油产量预计超过4.8万吨,为近5年来产量最高的一年。

而今年的丰收不只有红红的柿子、金黄的稻谷,还有满满的“人气”。这个十月,屏南县全县25个传统村落已经接待游客超过73万人次。如今,一个个文创古村游人如织、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呈现“人来、村活、业兴、文盛”的繁荣景象。

福建屏南:老屋修复引“新人” 共创模式促共富

在屏南,今年的丰收景象当中最有意思的其实还不是上面大家看到的柿子、水稻或者旅游业的兴旺发展,而是一个群体的出现。他们的到来,让屏南的这些百年老村有了新活力。

在屏南四坪村,记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采收柿子的人当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而且许多都不是本地人。

近几年,屏南在推动传统村落老屋抢救性修复的过程中,开始探索人才引领、老屋修缮和流转等机制,积极吸引新村民入驻。像四坪村就从村民手中将老屋流转到村委会,由村委会统一修缮,再租赁给承租方,不但“复活”了老屋,还一下子引来了40多位新村民。如今,村里50多栋明清时期的民居里出现了面包店、咖啡馆、精酿啤酒吧等各种业态,特别是随着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新村民还主动围绕如何做好古村的宣传营销出主意想办法,并起了一个时髦的名字——共创。

新村民有想法还有热情,为了留住这些年轻人,屏南当地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让他们安心在这里发展。

福建屏南县农业技术和农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陆裕华称:“这些新农人跟返乡创业青年回到村子里面,通过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这样子乡村振兴才有希望。”

福建屏南:小田地变“智慧田” 稻田里种出“文创经济”

我们看到,随着年轻人加入、老村民回流,传统村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悄然发生着许多变化。

屏南南湾村地势高、山路陡,平均海拔都在一千米以上。全村只有200多亩山间梯田,小的还不到一分地,被村民称作“巴掌田”。耕作条件如此不好,今年的收成却是历年最好。丰收的密码就藏在这块大屏幕里。

依靠技术、专业知识,邱桂敏这样的新村民正在改变南湾村千百年来的传统耕作方式:打稻子用上了小型打谷机,而在田间穿梭运送稻谷的轻轨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邱桂敏告诉记者,这样的轻轨一次能运送600斤稻谷。有了新工具的助力,新农人种地也变得更轻松。

不仅如此,邱桂敏还通过建立合作社,以“农户+合作社+互联网+文创品牌”的模式,策划了一系列“稻田文创”活动。

如今在屏南,游客可以上午在四坪村听一场稻田音乐会,下午到龙潭村看画展,晚上再到巴地村欣赏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火凤凰”,传统和现代正在新老农人的互动里不断融合。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