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当前位置:新闻 > 农业 > 正文
重庆丰收节现场:三位“新农人”讲述耕耘和丰收的故事
2025-09-24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金风送爽庆丰收,五谷丰登话振兴!”9月23日,重庆市忠县马灌镇,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一片热闹景象——金黄的稻穗、饱满的瓜果铺满展台,而最动人的“展示”,是农村致富带头人李宗华、返乡创业代表邓中、种植能手姜国强三位“新农人”,他们站上舞台,用朴实的话语讲述自己扎根乡土、逐梦丰收的故事。

“李博士”的养殖场:从“学农”到“带农”,把技术送到老乡家

“5年前,咱周边农户的生猪成活率才74%,现在能稳定到95%以上!”来自忠县的李宗华一开口就勾起了台下农户的兴趣。这位被大伙亲切称为“李博士”的致富带头人,大学和研究生都攻读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一头扎进生猪养殖领域,2018年和2020年在政府支持下创办两家生猪养殖家庭农场,如今农场年出栏率达97.5%,年产值近2000万元。

“自己富不算富,老乡一起富才是真丰收!”台上的李宗华语气里满是对乡土的热忱。他说,丰收节当天分享故事,就是想告诉更多人:农业需要技术,农民更需要帮手。这些年,他定期把养殖培训办在田间地头,还经常钻进老乡的猪舍帮着解决难题,农场每年提供500多人次临时用工,11名正式工人都是当地村民。“今天看着台下这么多老乡在认真地听,还拍视频,我就知道,这‘带农’的路没走错!”

邓中的“新农具”:从大学讲台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稻浪里

“2011年我回老家,看到连片撂荒地,心里不是滋味——咱农村不能没年轻人!”重庆捷梁农机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邓中站在丰收节舞台上,回忆起辞职返乡的初衷,眼神依旧坚定。曾是大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他,深知小农户是农业发展的根基,2015年借着梁平成为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契机,他立刻带领身边的机手们聚焦“小农户如何衔接现代农业”这个核心问题,反复琢磨创新出“社会化服务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普通农户”的托管模式。

“以前农户自己种地,耕不好、收不及时,还卖不上价,现在咱提供‘耕、种、管、收、烘、销’全程一站式服务,让小农户也能享受到现代农业的便利!”邓中说,如今他们已建成占地10余亩的社会化服务中心,100多套(台)中大型农机,常年服务3万余亩农田。

更让他骄傲的是,这套模式不仅让粮食增产——去年101亩示范基地测产达864.1公斤/亩,打破梁平历史纪录,今年中稻—再生稻预计超额实现全市吨粮田目标;合作社获评“国家级示范农民合作社”“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探索出的经验更是入选了农业农村部典型案例,带动川渝地区超10万亩耕地增收,助农节本超1000万元。“2023年我评上了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2025年又拿到全国劳动模范证书,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对所有扎根农村的新农人的肯定!”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

姜国强的“丝瓜经”:从只剩200元到亩入6万元,科技种出“致富瓜”

“最难的时候,身上只剩200元,连买种子的钱都不够,是政府给了我底气!”丰收节现场,来自南川的姜国强的话语里满是创业的感慨。2010年他只身到南川种蔬菜,连续4年亏损,直到2015年引进翡翠丝瓜,亩产值从3000元飙升到3万元,才摸透“差异化种植”的门道。

“这丝瓜煮出来不变黑,维生素B含量高,全靠科技和精细化管理!”姜国强说,2024年通过专业院所改良的“大观丝瓜”,配上落蔓换头密植技术、数字化营养管理,亩产值直接冲到6万元。更让他骄傲的是,他牵头组建的丝瓜种植联盟,让务工者变成“事业合伙人”,让当地农民、返乡创业人和大学生创业者等合作伙伴最高年收入达到10万元。“我们正在收集相关的数据,构建模型,依托智能化和数字化,让我们的丝瓜种植变成程序化和可预期化,种出更多更好的丝瓜。”

三位“新农人”的故事讲完了,台下的讨论却没停——有人围着李宗华要养殖手册,有人向邓中咨询农机服务,还有人拉着姜国强问丝瓜种苗。现场一位年轻人说:“他们的故事,听着就很有干劲,想着就巴不得回去立刻干上一番!”

作者: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