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当前位置:新闻 > 农业 > 正文
科技助力山乡变——福建南平市建阳区科技特派员制度激活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5-09-16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让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时代下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助力“农民富、农业强、农村兴”的“三农”发展新格局,激活了建阳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2年7月,科特派应薛养对果农进行柑桔栽培技术现场教学。

聚焦增进福祉,厚植富农情怀

建阳区围绕畜牧、果蔬、茶、竹等特色产业,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提供精准技术服务。以仁山村为例,科技特派员应薛养通过引入新技术,成功破解了低温寡照导致的葡萄坐果难题,并建立了标准化的病虫害防治体系。此举使仁山村成为年产值3700万元的闽北“葡萄第一村”,其示范带也被评为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南平)培训基地教学点。

在金融支持方面,建阳区创新推广“党建+金融科特派+多社融合”模式,推出“福农直通贷”等多款特色产品,有效解决了农户“融资难、抵押难”的问题。2024年,为32名科技特派员和61个产业项目分别提供771.69万元和1.55亿元的信贷支持。

此外,建阳区还注重政策宣传与人才培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培训146场,累计参训2921人次,着力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活力。

2023年6月,阳伏林教授指导牧草生产。

聚焦增强支撑,练就强农本领

建阳区精选科技特派员和乡土专家,引导他们立足本地资源,科学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刘贵道等乡土科特派的推动下,智能温控大棚、水肥一体化等先进设施得到广泛应用,“建设标准、管理模式、技术服务”三统一的理念在全区推广。以水南村为例,全村2600亩葡萄实现高标准种植转型,亩产值由9000元大幅提升至15000元,并获评“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围绕桔柚、葡萄等优势产业,建阳区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双华果木公司在福建农林大学团队支持下,引入基因组改良技术,攻克种苗繁育难题,显著提升了产量与品质。同时,依托潭泉桔柚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公司与浪潮集团合作,实现了水肥的高精度智能控制。如今,双华果木已成为“桔柚产业化示范基地”,年产销桔柚超百万斤,带动300多户农户增收。

建阳区鼓励科技特派员在绿色栽培、精深加工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打造农旅融合项目,延伸产业链。麻沙镇德农农林合作社在科技特派员帮扶下,建成牛栏前茶叶基地,实现了“茶园变景区”的转变。其淮山系列产品成功进入永辉超市,年订单额达3000万元,成为“武夷山水”品牌的亮丽名片。

2022年8月,福建农林大学甘乾福教授评定杂交狼尾草营养价值。

聚焦增绿提质,擘画兴农蓝图

建阳区以麻沙镇水南村为试点,创新打造“科技特派员+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资金入股、技术承包等方式,实现了科技服务与乡村发展的深度绑定。同时,构建了区、乡、村三级科技特派员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专业化服务队伍,推动党建与产业、治理深度融合,使水南村成功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在吉翔牧业,通过与高校合作,成功破解了养殖废弃物处理难题。公司将粪污经微生物发酵制成有机肥还田,产出的作物又用于青贮喂牛,形成了“以养代种、以种促养”的高效循环模式。这一模式每年可产出3800多吨有机肥,覆盖农田2万多亩,带动千余户农户,在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实现了绿色发展。

2023年起,建阳区选派文化科技特派员,深度挖掘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与文化资源,为乡村提供文旅创意设计与品牌推广服务。将口镇松柏村便是成功范例,通过打造“朱子带你游松柏”等项目,实现了文旅融合发展。如今,松柏村游客达上万人次,带动村民就业20多人次,促进增收40余万元,建成的松柏村朱子书屋获评第二届“福建省示范书屋”。

作者:施德书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