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5日电题:大地答卷丨北京种业硕果闪耀推动首都农业迈向新征程
记者李楠李亚
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也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北京依托“农业中关村”的优势资源,持续强化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快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种业之都”。
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开幕式现场资料图片
作为京津冀区域协同的重要平台,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以下简称种业大会)集中呈现了北京在现代种业、生物制造、智慧农业等多个板块的创新成果,绘就了一幅首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汇聚创新成果展现首都种业新风貌
初秋九月,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乡人潮涌动。种业大会展馆内,玉米新品种整齐摆放,生物制造产品一一陈列,智慧农业装备实时演示,参会专家、企业代表等热烈交流,现场氛围热烈而充满科技感。
北京单位选育、河北企业推广的代表成果——“京科857”号资料图片
走进农作物种子展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带来的7个优势品种成为焦点。其中,智慧品种“京科857”耐密抗倒、抗病性强,“京科501”适合机收,均有成为千万亩级玉米大单品的潜力;“京科317”和“京科355”则兼具高产稳产和广适性,正在加快规模化应用;而“农科糯336”已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北京市推广面积超过4万亩,被农户亲切地称为“最好吃的玉米”。
“我们选育的200多个玉米品种已通过审定,推广面积累计超3亿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专家赵久然介绍说,此次展示的新品种不仅适应性强,而且品质突出,其中矮杆玉米可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仍保持高产稳定性,新型分子鉴定技术Maize6H-60K芯片更是突破了分子检测的瓶颈。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王以中也表示,本届大会不仅集中展示了新品种、新技术,还搭建起供需对接的平台。“通过成果集中展示和现场签约对接,不仅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也为北京‘农业中关村’和‘种业之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林果花草蜂产业是绿色北京建设的重要支撑,也为打造‘花园城市’贡献了力量。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林场种苗管理处副处长沙海峰介绍:“以市花月季为例,它适应性强、花期长,一年三季开花,近年来在北京园林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市已审定月季良种40个,本次重点展示的北京那波湾园艺有限公司自育的‘首善之花’,花色艳丽、香气浓郁,耐寒耐病,观赏和推广价值都非常高。”
企业作为种业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积极与科研机构紧密协同,推动种业科研成果实现高效转化与市场化应用。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维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种业企业在产业化推广服务中肩负重要责任。我们不仅要把实验室里的优良品种转化到田间地头,还要承担培训农户、服务产业的任务。北京的种业发展离不开科研、企业与农户的共同努力。”
生物制造赋能农业发展开辟新赛道
在生物制造展区,一款以工业废气为原料发酵生产的乙醇梭菌蛋白格外引人注目。与传统依赖土地和水资源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同,这一新型饲料蛋白原料不仅突破了资源瓶颈,还在营养价值上实现了跃升——粗蛋白含量高达80%以上,是豆粕的近两倍,比鱼粉还要高出15个百分点,目前已有4家商业化工厂投入运行,年产能已达2.32万吨。
关于乙醇梭菌蛋白介绍(新华网李亚摄)
“生物制造突破了传统农业对土地和水资源的依赖。”北京首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重阳介绍说,“我们展示的乙醇梭菌蛋白已获得中国首张饲料原料新产品证书,目前已应用在水产、仔猪和肉禽的配合饲料中。”除此之外,其他展区企业还带来了生物制作的新型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细胞培育肉、功能性食品等。
展区内的实物展示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生物制造的潜力——从新型饲料蛋白到生物农药,从土壤改良剂到工厂化培育肉,北京在合成生物领域的探索已经覆盖农业生产的多个环节。业内专家指出,生物制造为农业带来了更绿色、更低碳的解决方案,也为首都农业可持续发展拓展了新的增长空间。
智慧农业领航勾勒未来农业新图景
在智慧农业与智能装备展区,前沿科技成果轮番亮相,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未来农业的图景。中国科学院研发的智能育种机器人吸引了无数目光。它能够精准识别番茄花朵,仅用15秒便能完成一次杂交授粉,将番茄育种周期从过去的5年缩短到1年,育种成本降低25%以上。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科研团队研发的世界首台可自动巡航杂交授粉育种机器人。资料图片
“这台机器人已经在商业化温室中稳定运行,并实现了零部件100%国产化。”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许操介绍说,“通过生物技术筑基,人工智能赋能,再加上机器人劳作,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智能育种模式。它不仅能节约成本,还能极大提高育种效率,为北京乃至全国提供更多优质高产的作物新品种。”
北京“伏羲农场”指挥中心内的数据展示(新华网李亚摄)
与此同时,北京市农业农村局重点打造的“伏羲农场”项目也在通州区于家务乡全面落地。项目不仅建成了“土壤实验室、种子实验室、农机实验室、技术成果展示大厅、智慧农业指挥大厅”等“三室两厅”,还配套建设了百亩核心试验田和千亩作业示范田。
“通过精准采集土壤、气象和农作物长势等数据,我们能够实现粮食作物生产管理的智慧决策和智能农机装备的自主作业。”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副处长艾龙强介绍说,“9月11日至14日,‘伏羲农场’作为大会智慧农业与智能装备板块的核心内容对外展示,未来我们将继续锚定打造‘全国智慧农业应用场景顶级示范标杆’目标,持续做好项目优化提升和全面推广应用。”
在展区的另一侧,中国科学院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张玉成补充道:“目前我国农业数据底座建设仍存在数据采集规模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伏羲农场’计划通过天、空、地、人、机多维度采集,实现农业数据的系统化积累。我们希望以北京的试点为先导,推动智慧农业在更多区域落地,为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Go2四足机器人”在展会现场演示(新华网李亚摄)
智能装备展区同样热闹非凡,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饲喂机器人等设备的动态演示同样让人眼前一亮,显示了北京在农机装备智能化领域的先行探索。
“从玉米新品种到分子育种技术,从生物制造的突破应用到智慧农业的场景落地,北京正在以扎实的科研实力和系统的产业布局,为首都乃至京津冀地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北京将持续发挥“农业中关村”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新品种选育、成果转化、智慧农业应用等方面不断探索和突破,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带动力、全国引领力、国际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