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將軍澳醫院一名顧問醫生及一名副顧問醫生涉嫌未經授權閱覽及轉發病人資料,被警方拘捕。據了解,事緣始於今年2月有末期胰臟癌女病人手術後離世,家屬其後收到載有病人病歷匿名文件,指控操刀醫生疑涉及醫療失誤,並鼓勵家屬作出投訴;而院方則指,至今未有循正常渠道接獲相關投訴。身兼將軍澳醫院管治委員會成員的立法會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今(2日)晨在電台節目上強調,保護病人私隱是最重要的操守,不能洩漏或隨便看,「這條紅線不應該觸碰」。他又質疑,今次該匿名文件加入很多醫學判斷,評論涉事醫生是否做得好,有許多指控和判斷,認為這屬個人思考,「為何你會認為自己正確,別人不正確?」有病人組織認為,當下要重建市民對醫管局管治和服務質素的信任,並需檢討舉報機制。
林哲玄指,「吹哨者」揭發事件的目的應該是為了伸張正義,保護市民利益,這才算「吹哨」,「例如你不出聲會有大量病人及家人受傷害。」而今次事件是發表個人意見和判斷並加以指控,「一個匿名人士放了很多自己的醫學判斷,『是否應該這樣做、做得好不好、是否這樣做、他是否用來練習』等等,這些多是指控和判斷。指控和判斷是甚麼?是屬於自己個人的思考出來的。」

他續指,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並非對立,絕大部分是同行者,而雙方有很多溝通,作出醫療決定,而非醫療團隊的第三者醫護人員很難知道當中的討論,不會了解醫患關係的密切溝通,「你(匿名人士)給予這種意見又是否恰當呢?」如果醫生發現其他組別的同僚做得不妥當之處,如果事前認為醫生不應這樣做,不應進行手術,就應該向其上司說明。若發現行為或操守問題,可直接向其上級報告,或者透過內部機制舉報,而不是繞過所有程序,接觸病人家屬。
醫管局去年完成檢討,建議培養敢言文化,設內部應用程式鼓勵員工實名或匿名,讓在良好意願和為公眾利益的前題下舉報嚴重失當行為。林哲玄認為,最簡單就是向涉事醫生的上司說,「連通過機制都無必要,其實大家同一個部門工作,提醒他們留意,這已經可以。」他重申,不應繞過所有程序,向病人家屬投訴。
身兼醫委會委員的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在同節目上亦指,,任何人都不應外洩病人資料,一旦需投訴,正確做法應該是向醫委會舉報,或者透過死因研訊解決。他又指,就今次事件而語,醫院的立場、以及操刀醫生講法各有說法,導致病人接收的訊息混亂,形成「羅生門」。他認為,當下要重建市民對醫管局管治和服務質素的信任,並需檢討舉報機制。
被問到舉報機制是否不能發揮作用、為何未能建立敢言文化,林志釉認為,醫管局過往對處理醫療事故取態保守,種下的「禍根」,「過往醫管局對一些嚴重醫療事故都是比較保守,以及很遲才申報,市民大眾對醫管局處理醫療事故是否有隱瞞態度,遲一些才公布、要調查清楚,還要問病人家屬意願才考慮公布的話,這些做法讓大家都覺得,好像它(醫管局)都不想把事情弄得很大。所以如果它自己都不能敢言的話,怎能期望其下屬就一些事件,甚至對上司作出一些舉報呢?」他認為,事件反映醫管局需要加快落實敢言文化。
而事情發展至此,林志釉認為,病人家屬可選擇向醫委會舉報;或經醫管局的兩重機制投訴。此外,家屬可以要求召開死因庭,在法庭上全面披露所有資料,知道事件出現了甚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