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去年宣布暫緩實施垃圾徵費,並且繼續加強源頭減廢和完善回收配套。為了解市民和業界對於重推垃圾徵費的意見,記者近日採訪市民、餐飲及物業管理界人士,有受訪者直言,市民環保意識與行動力均有提升,證明減廢回收目標不一定需要透過收費來達成。
市民業界聲音注重經濟考量 徵費應只作最後選項
根據街頭訪問結果顯示,經濟民生是市民的關注重點。市民洪女士表示,在現行經濟環境下,政府應優先處理民生問題,若重推垃圾徵費無疑讓市民「百上加斤」。香港餐飲聯業協會主席楊振年亦指出,「我們之前做過統計,如果用以前的方式進行(垃圾徵費),一些分店每月可能要支付數千元,甚至數萬元的膠袋(指定袋)費。」在目前的營商環境下,並非推行垃圾徵費的合適時機。
至於物業管理界,香港物業管理公司協會前會長陳志球博士補充,儘管業界已做好相關配套安排,惟香港面臨勞動力短缺,人手尚未足以配合政策。
減廢回收見成效 市民環保意識上升
儘管如此,市民與業界仍普遍認同減廢及回收的重要性。市民洪女士表示,「街坊很多已經有在『綠在區區』回收,尤其是廚餘方面已經做得很好,證明大家都有做事。」市民王小姐發現,本港紙張與膠樽回收工作成果突出,反映市民環保意識正逐步提升,但她亦認同推行垃圾徵費應屬「比較長期的安排」。
業界亦在各自領域積極響應減廢回收,楊振年主席指出,餐廳已進行一連串措施做好減廢回收工作,例如減少廚餘、推出較少分量餐種供顧客選擇等。陳志球博士亦指出物業管理界於屋邨屋苑增設回收設施,並持續進行教育推廣工作,鼓勵全民參與減廢回收。
根據陳志球博士對社區的觀察,亦印證了這積極推動環保的趨勢,「我們看到的垃圾棄置量少了,但同時回收率高了。這反映在沒有(都市)固體廢物徵費之下,居民的環保意識已經提高。既然現有的不同手段,都可以達到減廢環保的目的,我們不如繼續就向着這個正確的方向做下去。」他認為,垃圾徵費應只作最後選項。
政府:社會民情是重要考慮因素
記者向環境及生態局查詢檢視垃圾徵費的最新情況,局方回應稱,政府減廢的初心沒有改變,通過推動源頭減廢及擴大回收網絡,垃圾的棄置量自2021年起持續下降,至2024年減少了7.5%,3年之間每天少了超過一千公噸。廢物回收率也由2020年的28%,上升至2023年的33%。政府會把握越來越多市民參與減廢回收的契機,進一步推動社會綠色回收文化的發展。市民和社會各界如能持續努力減廢,香港可望不用建設第三座轉廢為能設施也可在2035年達到「零廢堆填」。
局方目前正就垃圾徵費計劃,與相關持份者(包括物業管理、餐飲和清潔業等界別代表和員工)溝通。由於推行垃圾徵費屬重大議題,政府會聽取更多意見,和深入評估社會民情,環境及生態局稍後會向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交代未來路向。
(大公文匯全媒體供稿)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