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当前位置:新闻 > 教育 > 正文
海纳青春志 雀起松涛声——贵州师院学子与文朝荣精神的时代对话
2025-07-31 来源:人民日报

七月的记事本翻开第一页,乌蒙山区松风阵阵,绿浪翻涌。贵州师范学院“黔行海雀·筑梦新程”实践宣讲团的青年们,踩着蜿蜒的山路走进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这个曾因“苦甲天下”闻名,又因“当代愚公”文朝荣的坚守而重焕生机的村庄。他们用脚步丈量文朝荣走过的巡山路,用乡音传递乡村振兴的新政策,用真心为山里的孩子们播撒希望的种子。

当年轻的身影与苍翠的松林相遇,一场关于信仰与传承的对话,正在海雀村的青山绿水间悄然展开……

山海深处的青春课堂

d7a8ed27-1419-4b79-afc7-d696e9a8795f.png

宣讲小队参观文朝荣陈列馆。

泥泞的山路磨破了队员们的鞋跟,老乡递来的一碗热茶却暖透了心。“文书记当年比这苦十倍哩!”村民的一句话,让这群“00后”真切体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海雀展览馆,泛黄的植树笔记、磨秃的锄头、老照片里村民啃着洋芋开荒的身影,将课本中的“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化作触手可及的震撼。队员龙婷在日记中写道:“原来‘苦’不是终点,而是把荒山熬成绿海的起点”。

松涛里的“三维宣讲”

2ff229a8-36df-4ac9-bbaa-245028a4dd58.png

队员陈鹏辉在守望台进行即兴微宣讲。

“伯伯嬢嬢,去年山里的草药卖得咋些?”宣讲队员张敏用毕节方言拉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院坝会”。没有照本宣科,队员们将“产业振兴”翻译成“山货卖得好,日子自然兴”,引得村民连连点头。

这支队伍创新打造“理论精讲+故事细讲+实景互讲”的宣讲模式:在守望台,陈鹏辉抚摸着文朝荣亲手栽下的“发祥树”,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实践;在村民家中,刘琪用手机直播教学,教老乡用“老书记种树的故事”宣传山货;夜访文朝荣之子文正友时,炉火旁的一本《乌蒙脊梁》让潘姿伊泪光闪烁:“精神不是口号,是文家人红着眼眶提起的‘认死理’。”

8场宣讲、600余人次覆盖,方言土例成了“金钥匙”。带队教师周煜感慨:“他们把政策讲成‘贴心话’,让理论带着松针香。”

泥土中的青春答卷

3853b066-7b1a-4320-99ed-6379ea5159ac.png

队员们跟随护林员巡山。

清晨巡山,队员们跟着护林员王光德重走文朝荣的“长征路”。碎石硌脚、汗水浸衣,漫山华山松的年轮里刻着三十载接力绿化的艰辛。“以前觉得‘坚持’是课本里的词,现在才知道,它是老支书磨破的布鞋,是村民山歌里唱的‘守初心’。”队员雷智利说。

入户调研时,队员们记录下灶台边的烟火气:从“吃救济粮”到“直播卖山货”,从“石漠荒坡”到“林下经济”,海雀的变迁成了最生动的思政案例。

更深的触动来自与100余名村支书的围炉夜话——民情日记与治理理论碰撞,让青年们读懂“乡村振兴”背后的民心重量。

绿海中的精神接力

24fe7471-d146-475a-91dc-86ce5ec73535.png

队员们开展“入户调研”与老乡亲切对话。

离别那日,山风送行。村口的石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文朝荣精神的丰碑。队员们将老乡编的山歌带回校园:“文书记栽树为后人,我们护林守初心……”

这趟旅程,青春与山海相拥。贵师院的学子们带不走满山松涛,却带走了“敢把苦难酿成甜”的果实;他们或许终将走向四方,但文朝荣“根扎得深,才能立得住”的信念,已如华山松的种子,深植心田。正如队员谢宜均所言:“‘自找苦吃’不是找罪受,是找初心;来海雀不是‘镀金’,是‘扎根’。”

荒地中的青春之花

53c75a8a-ab37-4ff7-84e5-d84aeaac6d3f.png

海雀村的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听队员雷智利上课。

走过万顷碧波,听蝉鸣歌唱,深度接触当地人和产业:陈列馆的光影、茶园的清香、小镇的石板路、大坝的风、课堂的琅琅声,队员们还蹲坐在爷爷奶奶的藤椅旁,听乡音漫过屋檐。

种子在萌芽,树根在生长。“三下乡”或许就是一群人,一条心。趁年少,带着青春的热忱走进田野,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青春奉献乡村。一个人的声音虽难及远方,但一群人的热忱一定能越过山岗。

aec44035-6d7c-4172-b3d5-dc78d5e8f2e3.png

松涛依旧,新苗向阳。当青年们的脚印与文朝荣的足迹重叠,乌蒙山深处回荡的,正是乡村振兴最澎湃的青春回响。(供稿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杨雨晗 李佩桓 陈鹏辉 黎昕然)


责任编辑:李霞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