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当前位置:新闻 > 香港 > 正文
社署以專業守護家庭 社工跨專業協作打破虐兒暴力循環
2025-07-03 来源:香港文匯網

「見到個仔驚到縮埋一邊,才驚覺我變成自己最害怕的人」,受體罰長大的父親阿文(化名)一心只想教好兒子,卻用錯了方法,管教不成,反令稚子身心受創。幸而,妻子的堅強和信任,加上社會福利署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社工一路的陪伴和專業支援,令這個曾被阿文一手打破的家,一步一步由他自己重新建立起來,成為妻子現時口中的「有愛的家」。個案社工王樂生強調,社工的信任、接納和陪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配合當事人的步伐,「我確信耐心播種,種子終有萌芽的一天」。

學懂情緒管理以溝通代替打罵

阿文小時候曾遭父親虐打,除了被罰跪在神台前,父親甚至會不說情由,當頭便打他,「我都記得親眼見過我爸爸打我媽媽,那些片段仍深深印在腦海裏」。不幸的是當阿文自己成為父親,卻開展了另一個暴力循環。

阿文憶述「自己以前沒有耐性,脾氣很差,不會和兒子傾談,不用多說便動手打」,加上自己工時長,每日回到家裏,「見面時就只有打打鬧鬧,如果教完一次,下一次再犯同樣的錯,我就會好嬲,看到身邊有什麼東西,便拿起來打他(兒子)」。最嚴重的一次傷及兒子的頭部,兒子需留醫頗長時間,看到兒子受到皮肉之苦,阿文感到同樣痛心,「每次打完兒子都會自責和後悔,心痛兒子的傷痕,我自己都不知所措,只想兒子乖,當時不知怎麼辦,完全沒有方向,不知怎樣可以把兒子教好」。

阿文坦言,自己年少時誤交損友,不想兒子重蹈覆轍,所以對兒子份外嚴格,但自己越是焦急,與兒子的距離便越走越遠,「當時覺得自己好無用,連情緒都控制不到」,唯有藉酒精麻醉自己。

這段黑暗的日子因阿文決定接受幫助而出現了曙光。社會福利署社工王樂生第一次會面時便對阿文說:「你不是壞爸爸,只是未學懂怎樣做爸爸」,並與阿文共同制定一些改變的計劃,首先是學習情緒管理,然後再進行親子輔導,最後階段融入家庭親子活動,增強父子之間的情感聯繫。阿文分享,遇到社工王姑娘後,他學習以正確的方式教導兒子,看到正確的方向和前路,「雖然問題不會一下子消失,但我明白到暴力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製造問題,傷害自己最疼愛的人」。

現在當阿文與兒子之間有磨擦,他會先停一停,不會立即責怪兒子,而是選擇溝通,「我現在會先跟老婆商量如何處理,如何與兒子傾,如果事情需要即時處理,我就交給老婆,我先走開一會,例如,兒子在客廳,我就走進廚房,無論如何都令自己先平靜下來」,阿文說,控制憤怒的情緒是最困難的,但只有學懂好好控制情緒,才能打破暴力循環,所以阿文一直為此堅持和努力。

父親阿文(化名)在社工的陪伴和專業支援下,與兒子重建關係。

鼓起勇氣 尋求協助

既是妻子、亦是媽媽的阿玲(化名)要在保護兒子和維繫家庭關係之間取得平衡,絕非容易的事。雖然阿玲曾報警令丈夫阿文被捕,「驚個家散,但更驚兒子有永久傷害」,然而,她最後選擇原諒丈夫,「我知道他是為了兒子,不是為打而打,不是當兒子是『出氣袋』,是想教好兒子,只是用錯了方法。」

「(兒子)可以說由頭到腳沒有一個部位是沒有受傷的,那時候兒子不懂躲避,只會站着不停地說『對不起』和捱打」。面對兒子,阿玲心裏全是內疚和自責,「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特別感到無助和無力,不知道可以怎樣做,開始質疑自己能否保護兒子,為何自己這麼懦弱?」

「送去孤兒院也較由你照顧幸福」、「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媽媽」,儘管別人的冷言冷語曾令阿玲的壓力「爆煲」,但阿玲呼籲現正遭受家暴的家庭「不要怕被人知道」,她說,要讓人知道自己的處境,別人才知道可以怎樣幫忙,「如果你越不讓人知道,覺得自己能夠解決,只會越陷越深,甚至去到沒法挽救的處境,不要總認為別人幫不了你,政府有很多資源可以提供協助。」

阿玲很感恩遇到社工王姑娘,「社工接納了他(丈夫),了解和分析他這個行為背後的原因」,用專業和耐性引導丈夫改變,「以前兒子一起床就會很緊張,步步為營,自從爸爸改變後,兒子都放開了,不再提心吊膽,處處拘束自己的行為。」

爸爸放下威嚴學懂說「對不起」

對兒子阿謙(化名)來說,爸爸的改變不小,更像是「變了另一個人」。回想從前,阿謙說:「很害怕爸爸,不會跟爸爸說那麼多話,每天都不超過十句」,記憶中只有「痛、想喊」,每日也冀盼「爸爸溫柔點」。現在的爸爸不但會平心靜氣跟他解釋為何做得不對,更會放下父親的威嚴。阿謙說,當自己做錯事時,爸爸會要求自己說對不起,所以當爸爸有錯,也期望爸爸會跟自己道歉,但以前的爸爸從來都不會跟自己說「對不起」,即使爸爸知道冤枉了他,也只會「裝作沒事發生過」,而現在的爸爸卻會主動說「對不起」。

社工:耐心播種 終有萌芽的一天

陪伴這個家庭從黑暗走到黎明的是個案社工王樂生。她分享說,處理傷害兒童的個案,首先要思考如何介入,由於當年阿文是「隱蔽父親」,受童年的創傷影響,使他內心非常脆弱,缺乏自信,亦不信任他人,對社工及專業介入充滿敵意,「當時我認為媽媽是這個家庭的關鍵人物,介入初期以『播種』的形式,透過阿玲向阿文傳達訊息,讓他了解社工一直以來如何跟進他們的情況,讓他感到被接納、不被標籤、有勇氣接受幫助,間接地與阿文慢慢建立信任的基礎。」

經過數月的悉心栽種,種子終於萌芽,阿文願意接納專業社工的幫助。然而,重建家庭的路途滿是嚴峻考驗,阿文因曾作出傷害兒子的行為,法庭曾下令阿文搬離住所,王姑娘以專業應對兩難局面,「既要保護母子安全,亦要避免父子關係斷裂」,所以她安排「漸進式見面計劃」,先在中心會面室監督會面,逐步過渡到公園野餐,最後才批准回家留宿,「每次見面後,我都會與阿文檢視他在會面時的情緒變化。」

此外,王姑娘亦透過多專業協作,為爸爸轉介臨床心理服務,讓爸爸回顧他童年的經歷和酗酒的情況,如何影響他和兒子之間的互動,而戒酒又怎樣讓他的情緒回復穩定,「我們引導爸爸去思考,珍惜現在美好的家庭,暴力不是管教的正確方法,甚至會影響家人之間的關係,當爸爸察覺到自己以正面的互動模式與子女溝通能為他帶來正面的改變後,他便深深體會到,關係是可以修補,和諧的家庭是可以重建的。」

社署「重案組」助家暴家庭破繭重生

被稱為社會福利署「重案組」的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大眾都以為只是專責處理虐兒個案,但服務課社工杜婉華指出,「重案組」除為受虐待兒童及其家人提供服務外,亦為遭受虐待配偶/同居情侶提供適切支援。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的服務宗旨包括預防虐待兒童及配偶/同居情侶事件的發生,並透過一系列的服務,幫助虐待兒童及虐待配偶/同居情侶事件中的受害人及其家人克服創傷,重過健康的新生活。

社署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社工杜婉華表示,除為受虐待兒童及其家人提供服務外,服務課亦為遭受虐待配偶/同居情侶提供適切支援。

此外,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亦為受管養或監護事宜影響的兒童,向法庭提交背景調查報告,並根據法庭的判令,監管受監護的兒童,並根據需要提供輔導及其他專業援助。

「我們的工作就好像織網,接着每個跌倒的家庭。」杜姑娘表示,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會透過外展、調查、個案及小組服務,接觸懷疑虐待兒童及虐待配偶/同居情侶個案中的受害人和家庭,了解其背景、面對的問題和困難,亦會考慮受害人及其家人的意見和個案情況,安排適當的介入及治療;服務課在有需要時會與警方聯合調查懷疑虐待兒童個案;透過多專業合作為受害人及其家人制訂跟進計劃和提供協助,包括為受害人及其家人安排輔導,轉介跟進服務,例如臨床心理服務、庇護中心、經濟援助、房屋援助、法律服務、就學和就業安排等。

責任編輯: 張岩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