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與湖南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從香港西九龍站搭乘3個多小時的高鐵便可抵達長沙南站,在這個復活節假期首日有今年首趟香港旅遊專列搭載近800位香港遊客抵達長沙,而在前一天(17日),香港湖南青年會則帶領80多位青年啟程,踏上五天四夜的「情系湘港」文化交流之旅,探訪長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通過民俗體驗、文化考察、高校交流等形式,沉浸式感受三湘四水的悠久歷史和熱情澎湃,深入了解在傳承中創新、在發展中堅守的活力湖南。

在長沙,交流團先是透過湖南省海外聯誼會相關領導的講解了解湖南作為製造強省,錨定打造「三個高地」,全力推動製造業攀高向新的發展大趨勢。青年又走進湖南省博物院,在「馬王堆漢墓陳列」等展廳中沉浸式學習湖湘文明演進歷程。珍貴的青銅器、簡帛文獻等辛追夫人墓中文物引得青年們連連讚歎,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歐慧琳表示,文物背後的楚漢風華和先人智慧,讓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更加深刻。

在湘西,港青們換上苗族、土家族服飾,參與熱鬧的篝火晚會,與當地村民共跳擺手舞、對唱山歌。「少數民族服飾和打鐵花等體驗,讓我們感受到了湘西非遺傳承的溫度。」香港城市大学硕士曾芷晴說。參觀被譽為「世界第一懸索橋」的矮寨大橋,如「天橋」般凌空橫跨峽谷,香港青年田金笛感歎:「這座大橋不僅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奇跡,更是中國速度崛起的生動寫照。」在「德夯苗寨」,學習苗家特色手工紮染藝術,體驗原生態民俗風情,北京大學港籍學生黃治源說:「親手染制的藍印花布和苗家阿妹教的歌謠,是最生動的歷史文化課。」在觀看敘述歷史的德夯幻境時,参团香港青年何舒雲表示,科技重构的山水秘境和跨越时空的碰撞,展現了湘西「神秘而鲜活」的紅色基因和血色浪漫。

參訪以厚植愛國情懷為主題,交流團除了參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沈從文紀念館、黃永玉藝術博物館等,還在吉首大學來了一場兩地青年間的「雙向奔赴」,大家又前往「精准扶貧」首倡的十八洞村,了解湘西州脫貧攻堅的故事,青年們體會到傳統與創新交融的活力,香港科技大學博士生張楠感慨:「從貧困山村到旅遊勝地,這裏的變化讓人震撼!」香港青年程凱琳表示,沈從文和黃永玉的作品讓她觸摸到湘西文化的靈魂,此次交流讓港湘年輕一代體驗到「同根同源」的溫情。香港青年劉雙文在湘西州博物館第一次看到許多苗族、土家族的珍貴文物和歷史,特別是了解到「改土歸流」制,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融合。
活動主辦方、青年會主席謝竺池表示,青年會自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愛國、愛港、愛家鄉」的精神,多次組織青年訪湘交流。希望通過這次交流,讓青年們切身感受湖南之美與發展活力,未來也將繼續舉辦各類交流活動,推動更多香港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一國兩制」添磚加瓦。
交流團團長、青年會會長孫秀祖表示,特區政府重視青年發展,透過「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讓青年以腳步丈量祖國大好河山。今次訪湘之旅不僅是一次文化探索,更是一次青年間的深度對話,希望為兩地青年搭建交流平台,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