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近年来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犯罪工作成效,发布最高检第五十五批指导性案例和中国证监会第一批指导性案例。
证监会副主席李明表示,将强化监管执法政治担当,不断提升违法违规线索发现能力,压降办案周期,提升办案质效,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违规减持等恶性违法重拳出击,从严惩处,持续巩固并不断加强资本市场执法高压态势,继续发挥好与司法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等相关各方的治理合力,共同护航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加强执法司法监管协同
最高检副检察长葛晓燕在发布会上通报了近年来证券犯罪检察工作主要情况:2022年至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证券犯罪366件1011人,起诉案件数、人数年均增长30.5%、16.0%。
“依法从严打击证券犯罪,发挥刑罚震慑作用。”葛晓燕表示,检察机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依法从严追捕追诉证券犯罪,为资本市场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全链条从严追诉财务造假犯罪,夯实资本市场诚信基石;依法从严惩治交易类证券犯罪,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依法惩治涉私募基金犯罪,保障私募基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发挥派驻检察优势,加强执法司法监管协同。”葛晓燕表示,在证监会的大力支持下,最高检驻证监会检察室积极发挥“驻”的优势,着力推动行刑双向衔接,加强执法司法协作。建立健全检察与证监合作机制,推动高质量执法司法协作;全面规范证券犯罪案件刑事诉讼程序与行刑衔接机制,强化执法司法工作合力;积极参与构建立体化追责体系,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坚持治罪与治理相结合,助力构建崇法守信的市场生态。
坚定站稳投资者立场
证监会副主席李明表示,证监会坚持重拳出击,切实维护好广大投资者的根本利益;坚持法治导向,不断提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标本兼治,推动建设规范有序良性发展的市场生态。
“近年来,我们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资本市场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不断增强广大投资者的安全感。”李明介绍,证监会保持执法定力,以“零容忍”态度处理了一批典型案件,有力整肃各类违法,深度净化市场环境。
证监会去年办理各类案件739件,作出处罚决定592份,罚没款153亿元,超过上一年两倍,其中对恒大地产财务造假案罚款超40亿元,会同财政部对恒大地产案审计机构开出4.41亿元的同类案件“史上最大”罚单。
聚焦执法重点,不断强化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违规减持、操纵市场等投资者最关切、最痛恨、“最不能忍”的违法行为的打击惩治。2024年,证监会查处包括财务造假在内的信息披露违法案件135件,同比增长17%,居各类案件数量之首;处罚操纵市场案42件,案均罚没款约1.2亿元,居各类案件罚没金额之首。此次发布的指导性案例,财务造假案例占比一半,操纵市场占比1/4。今后,对这两类违法的打击力度还将持续加强。
坚定站稳投资者立场。对于执法个案中的证据采信、法律适用、法益平衡等具体问题,证监会在依法行政前提下,更多站在保护投资者的角度,既做好“技术判断”,更做好“价值判断”。去年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某上市公司“定增减持套利”案当事人罚没超2亿元,向市场释放了证监会严厉打击“以局部合规掩盖整体违法”减持行为的鲜明态度,对行业潜规则形成了极大震慑,也让广大投资者重拾了投资信心。
精准追责 以案促治
证监会行政处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何艳春介绍,证监会首次发布行政指导性案例,体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从严基调;体现精准追责、“过罚相当”的法治理念;体现严而有效、以案促治的执法导向。
谈及当前财务造假案件的惩治情况,何艳春介绍,证监会持续对财务造假案件实施全链条打击惩处:在处罚力度方面,2024年对61起财务造假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同比增长17%;案均处罚金额1577万元,同比增长12%;对7起案件按照法定最高限处以罚款,同比增长75%;对69名“董监高”人员实施市场禁入,同比增长9.5%。在责任追究方面,有35起案件在处罚上市公司及其责任人员的同时,还追究大股东、实控人等“首恶”组织指使责任,同比增长近60%;对39家中介机构作出行政处罚,对5家中介机构暂停业务,不断压实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看门人”责任。在监管协同方面,牵头建立第三方配合造假线索通报处理机制,将金融机构、上下游客户、第三方企业等配合造假的线索移交相关主管部门或属地政府。
何艳春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坚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通过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舆情监测、投诉举报处理等多渠道识别造假线索,特别是完善线索举报奖励制度,切实发挥内部“吹哨人”的作用,紧盯财务洗澡、业绩变脸、异常换所等可疑迹象,提升违法违规发现能力,优化调查流程,提高处罚效率,持续巩固并不断强化“严”的氛围。同时,将推动进一步加强民事赔偿和刑事打击,强化立体追责。
此外,何艳春表示,证监会将继续加大对操纵行为的打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