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众生活方式和食品消费需求的加速演进,预制菜站在了发展风口,体量和规模急剧扩大。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预制菜加工企业超过7万家,2024年预制菜国内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元,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预制菜早已融入大众生活,在各大电商平台上销售升温,线下商超内也随处可见。但同时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抵触心理,面临各式各样的“口诛笔伐”,其中预制菜最让公众不放心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现实中,预制菜行业准入门槛低,市场上鱼龙混杂,存在食品安全、质量隐患。标准缺失,特别是国家标准缺失,难以实现原材料追溯、标准化生产和冷链物流配送,也会导致偷工减料、食材不新鲜等问题,不仅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据了解,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组建专项工作组,有序推进标准研制工作。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在组织研制《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对预制菜相关术语定义和类别进行规定。加快推进预制菜标准建设,有助于行业良性健康发展,让预制菜以更加健康、安全的姿态出现在消费者餐桌上。
保障预制菜的品质离不开科学的标准规范。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制定统一的预制菜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明确预制菜概念,科学界定预制菜涵盖范围,对原材料的采购、加工工艺、包装和储存等环节作出规定,将更好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健全预制菜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将预制菜的信息完整、全面、真实地告知消费者,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维护市场环境的健康发展。促进上下游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强合作,企业要加强研发,增强优质原料保障能力,提升产品质量,让消费者吃到口味更多样、安全健康更有保障的预制菜。
有质量保障的预制菜才能行稳致远。政府部门要加大预制菜企业的监管力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推动企业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遵守相关卫生标准,强化销售渠道的监管,确保预制菜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保障消费者健康和权益。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对违反食品安全规定的企业严厉处罚,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将违规企业列入黑名单,限制其在市场中的准入,护航预制菜产业行稳致远。
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食品安全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加强预制菜监管体系建设,完善质量标准,强化信息透明度,才能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和更好服务市场需求。要让预制菜产业驶入“规范车道”,以质量高地打造产业高地,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