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河南省委书记刘宁在商丘市调研时表示,商丘要“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走在前”。
省委书记的“商丘命题”,释放哪些重要信号?商丘为何要“走在前”?
商丘,凭什么“走在前”?
为什么是商丘?
笔者认为,“走在前”既是对商丘发展的高度认可,也是新的更高要求,选中商丘“走在前”,是看准了商丘的区位优势、农业基础和城乡融合潜力。
这可以从全国、全省、商丘自身三个层面来回答:
从全国来看,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商丘迎来新机遇。
一方面,乡村振兴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城乡融合是关键突破口。这意味着,乡村振兴不能只靠农业发展,而要和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让农村既有产业支撑,又有人气聚集。商丘正好具备这个基础:农业强、人口多、县域经济活跃,具备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势条件。
另一方面,国家重点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商丘成为重要支点。
商丘市位于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是河南省的东大门,是中部地区连接长三角的“黄金十字路口”。在国家“双循环”格局中,商丘是中部农副产品“卖全国”、长三角产业“进中原”的核心枢纽。同时,作为淮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商丘承载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的使命,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示范窗口”。
可以说,全国进入城乡融合新阶段,商丘恰好站在“风口”,商丘的城乡融合,也是双循环格局下中部崛起的关键试验。
从全省层面来看,河南争先城乡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商丘必须挑大梁。
一方面,河南城乡发展不平衡,商丘是缩影。
河南是农业大省,但城乡发展差距明显。既有郑州、洛阳等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地市,也有南阳、商丘、周口等农业大市,人口众多,农村发展压力大。
河南要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能只靠大城市带动,而要在农业大市探索县域经济升级、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商丘是河南典型的农业大市,如果商丘能走通这条路,就能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示范。
另一方面,商丘县域经济必须强起来。
刘宁在商丘调研强调县域特色产业,给出了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不能再“撒胡椒面”,而要打造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高地,县域经济比拼,产业振兴是根本之策。
而目前商丘9个县区,各有产业基础,而且亮点突出,比如:永城的“煤化工+食品加工”、柘城的“超硬材料+辣椒产业”、民权的“制冷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睢县的“制鞋+电子产业”等。
但这些产业普遍“有基础、无龙头”、附加值不高、品牌影响力不足等短板。商丘要“走在前”,就必须把县域富民产业做强,形成真正的特色经济板块。
同时,河南打造全国重要的城乡融合发展样板,探索“农业大市如何实现城乡融合”的模式,商丘是最佳试验田。
河南乡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单靠农业难以带动经济腾飞,“三农”发展要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联动推进。这方面,商丘农业基础强,人口基数大,交通区位优,如果商丘成功探索出城乡融合发展模式,不仅能解决自身的发展难题,还能为河南乃至全国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省委书记提出“走在前”,就是要让商丘探索一条城乡产业互促、人口双向流动、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新路子,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河南样板。
从商丘自身来看,农业大市如何转型,商丘要给出答案。
一方面,商丘农业强,但城乡发展不平衡。
商丘的农业实力毋庸置疑,常年稳居河南省粮食产量前三。但农业大市的另外特征是: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村空心化严重。与此同时,河南粮食产量全国第二,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于山东、江苏,商丘的突围方向直指痛点。如果商丘能率先破解这些难题,就能为河南农业大市的转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另一方面,城乡融合发展,商丘必须用好“交通+产业”双优势。
商丘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连通长三角、京津冀,物流成本低、区位优势明显。要想走在城乡融合前列,商丘要把握好两点:用交通优势做大产业承接,吸引外地资本、人才回流;把农村产业做成全产业链,让农业变得更值钱。
可以说,商丘的“走在前”,既是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河南破局的关键落子。
商丘,如何“走在前”?
产业振兴是关键,而县域特色产业正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
商丘,一个农业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的城市,如何在县域富民产业上走出特色,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
从县域特色产业的角度看,商丘各县区可因地制宜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比如,宁陵打造“全国优质酥梨产业集聚区”。
宁陵是全国酥梨生产基地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市场知名度高。宁陵酥梨不仅口感好,还有较高的加工、出口价值。下一步,宁陵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升级,可以瞄准三个方向:从“卖梨”到“卖品牌”,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宁陵酥梨”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推进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有机认证;延链补链,拓展深加工,发展梨膏、梨酒、梨干等深加工产品,打造“全梨利用”循环经济链;推动数字化和标准化种植,推广数字果园、智慧农业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稳定性,实现高效生产。
比如,柘城打造“中国辣椒交易中心”。
柘城是全国三大辣椒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稳定,辣椒市场交易量大,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下一步,柘城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升级,可以发力三个方面:建强全国辣椒交易中心,升级柘城辣椒市场,推动全国辣椒定价权向柘城聚集;发展深加工产业,鼓励企业生产辣椒精、辣椒酱、辣椒调味品等,提高附加值;拓展外贸市场,推动柘城辣椒进入日韩、东南亚市场,增强国际影响力。
比如,永城打造“豫东现代食品产业城”。
永城是河南东部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食品产业已具规模。依托产业集聚区,具备打造现代食品加工产业的优势。下一步,永城围绕特色产业升级,可以深耕三个领域:
扩大食品工业集群,引进全国头部食品企业,推动食品加工、包装、仓储一体化发展;结合绿色食品认证,提升品牌竞争力,重点发展高端、健康食品;依托电商平台,推动食品销售数字化,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除此之外,商丘要在县域特色产业上“走在前”,还需要把握好五个关键:
突出特色,精准定位,每个县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已有优势产业,进一步做精做强,避免同质化竞争;延链补链,打造产业集群,各县产业要向精深加工延伸,发展全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品牌化运营,提升市场竞争力,从“卖产品”到“卖品牌”,打造商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影响力;依托数字化,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动智慧农业、冷链物流、食品供应链等现代化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城乡联动,优化产业布局,把产业链更多留在农村,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总之,特色产业不是简单的产业标签,而是商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战略抓手,只有把特色产业做深做透,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打造“县县有特色、产业有支撑”的商丘模式,商丘完全可以在产业振兴上“走在前”,为全省提供示范。
城乡融合,商丘如何破局?
城乡融合,商丘如何“走在前”?
城乡融合,是未来县域发展的核心命题,而片区化发展,则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路径。商丘,作为河南东大门,农业资源丰富、县域经济基础良好,但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存在。只有通过片区化布局,让城乡要素高效流动、让乡村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才能推动商丘城乡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真正“走在前”。
首先,建议商丘以片区化布局,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商丘要在城乡融合上“走在前”,不能“单点突破”,而要以片区化理念统筹县域资源,形成“核心引领、多点支撑、组团协同”的城乡融合新格局。
一方面,打造“一主三副、县镇联动”,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以商丘主城区为核心,提升对周边县域的带动作用;“三副”:以永城、民权、夏邑为副中心城市,强化县域经济引擎作用,承接产业转移,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县城+重点镇”联动:做强9个县城,同时重点培育30个左右的特色镇,让农村也能享受城市发展红利。
另一方面,以片区组团式发展,推动城乡产业协同。
商丘可以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将全市划分为三大城乡融合片区,以产业为纽带,推动城乡联动发展:
东部工业片区(永城—夏邑):依托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食品加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带动夏邑的纺织、家居、食品产业融入全产业链。
中部生态农业片区(梁园—睢阳—民权):依托民权葡萄、睢阳特色蔬菜、梁园辣椒等,打造集高端种植、农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农业科技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集群,并结合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
西部特色农业片区(柘城—宁陵—虞城):柘城辣椒、宁陵酥梨、虞城钢卷尺等特色产业基础好,应深化产销对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特色农业+预制菜加工+电商物流”的产业生态。
通过片区组团发展,商丘不仅能优化产业布局,还能让县域资源实现更高效的整合,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其次,建议商丘做强片区特色产业,构建县域经济增长极。
城乡融合的根本,在于让农村具备与城市相当的产业吸引力。商丘要在县域产业升级上做文章,围绕片区化布局,培育特色富民产业,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打造“县域主业,多业融合”产业矩阵。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商丘应推动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形成“县域主业、多业融合”的产业布局。
推进“农业+”模式,延长产业链条。片区化发展不能只停留在种植养殖,而要通过“农业+”模式,提升附加值,比如,推进“农业+文旅”:依托商丘古城、火神台、芒砀山等文旅资源,结合田园综合体、生态农庄,发展农旅融合产业。
第三,建议商丘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释放片区活力。
城乡融合,关键是让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在片区内高效流转,真正实现“人能留、地能用、钱能投”。
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让农民“能进能出”;推动金融活水下乡,破解乡村融资难,比如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支持片区重点产业发展。
总之,片区化破局,商丘城乡融合大有可为。商丘要走在城乡融合发展前列,片区化是一个重要突破口。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做强县域产业、促进要素流动,商丘可以构建“产业有支撑、人口有吸引、资源高效配置”的城乡融合新格局。
作者: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乡村振兴传播大使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