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汉合时掌中珠》,破解西夏文的密钥

中国新闻网2025-02-20

中新社银川2月19日电 题:《番汉合时掌中珠》,破解西夏文的密钥

——专访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马洋

西夏文创制之后,为方便识读,陆续分门别类编制了20余种字典,1190年由西夏文字学家骨勒茂才编纂的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西夏文和汉字相互表音释义的一本辞典,《番汉合时掌中珠》为西夏番人与汉人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字提供便利,并成为西夏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西夏文字与汉字有何异同?《番汉合时掌中珠》中有哪些内容?为何说它见证了民族交流融合?近日,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马洋,对此作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西夏文字如何创制而成?在创制过程中是否对汉字有所借鉴?与汉字相比,西夏文又有何特点?

马洋:西夏文字由西夏大臣野利仁荣主持创制,借鉴和模仿了汉字的基本造字模式。

在笔画运用上,西夏文字借鉴了汉字的点、横、竖、撇、捺、拐、提等,其中点、横、竖、撇的笔画变化不大,区别细微。西夏文中的撇,虽与汉字的撇形态相近,但很少单独使用,多是组合使用。西夏文中拐、提的笔画运用则变化更多,区别更大,比汉字中的钩、提更多,看起来更复杂。

在字体结构上,西夏文亦借鉴了汉字的上下、左右等结构,相近的笔画和相同的字体结构使西夏字与汉字十分形似。

在此基础上,西夏字在造字方法上还借鉴了汉字的会意法,如西夏文字中表达“泥”的字,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半部为西夏文字中“水”的左半部,右半部为西夏文字中的“土”,两者组合即为“泥”。还有一些字采用音译合成法,如表示姓氏“苏”的西夏文字,其左半部为西夏文字“姓”的左半部,右半部为西夏文字“苏”的右半部,将其组合而成。

西夏字虽与汉字形似,但仍有其自身特点,如笔画繁多、曲笔婉转、结构复杂、文字饱满、组合出更多新部首等。

西夏文字构造举例。 中新社记者 杨迪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西夏文—汉字互译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包含哪些内容?应如何使用?

马洋:《番汉合时掌中珠》为夏汉双解词语集,俄藏西夏文文献经整理拼合出甲、乙、丙三种,皆木刻,蝴蝶装,其中甲种本共37页,第7页有“此掌中珠者三十七面内更新添十句”,可知其为增补本。

全书以天、地、人分类,每类又分上、中、下三品,将800余条日常生活用语分为九类,分别是天体上(天乾等8条)、天相中(日月星辰等158条)、天变下(天体变化等28条);地体上(大地等5条)、地相中(山川河海等10条)、地用下(矿物、植物、动物等156条);人体上(君子、小人等8条)、人相中(人体器官等40条)、人事下(人事活动及用品等410条)。

《番汉合时掌中珠》中每条词语都由四项组成,中间两项字体稍大,分别为西夏文和汉文,二者意义相同。左右靠外两列皆为注音字,第一列(靠右列)以汉字注相邻西夏字的读音,第四列(靠左列)以西夏字注相邻汉字的读音。这种夏汉双解的形式,在西夏语的解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宁夏宏佛塔出土《番汉合时掌中珠》残页(复制品)。 中新社记者 杨迪 摄

中新社记者:为何说《番汉合时掌中珠》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马洋:编纂形式上,《番汉合时掌中珠》采用两种语言、文字四项对照的方法,为汉族和党项族人提供了自学对方语言的双语教科书,搭建起了民族间交往交流的桥梁。这种特殊的编纂体例,使懂西夏文不懂汉文的番人,既可以学习汉字的写法,也能学到汉字的读音;反之,不懂西夏文的汉人,亦可通过同样的方法学习西夏文的写法及读音。

编纂内容上,《番汉合时掌中珠》表现出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趋同。全书以天地人分类,“天”部不仅包括古代天文学中的十二星宫,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还包括日月星辰、四季变化、气候变换、天干地支等,其内容与中原地区所用词语基本一致。“地”部记录了大地山河、宝藏矿产、植物花卉、五谷杂粮、野兽家禽等,所用词语亦与汉语相同,其中有“四海”“江河”,而西夏属于内陆地区,不临海洋,折射出西夏人的大中国观。“人”部包括人体器官、人事生活等,其中有儒家文化的“五常六艺”。此外,《番汉合时掌中珠》中“圣人”“圣典”“圣道”中的“圣”字借自汉语。凡此种种,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番、汉民族间的亲密关系,也反映出西夏与中原文化的密切交往。

中新社记者:《番汉合时掌中珠》为何被喻为打开西夏学研究大门的“金钥匙”?西夏文的破译、解读对西夏学研究有何推动作用?

马洋:13世纪初,西夏被蒙古所灭,党项族逐渐融于汉族及其他民族中,其文字也逐渐成为无人可识的“死文字”。1908年至1909年,随着以科兹洛夫为首的俄国考察队从黑水城掘走大量珍贵西夏文文献,俄罗斯汉学家伊凤阁从中发现了《番汉合时掌中珠》这部西夏文、汉文对译的文献,并向学界公布。因《番汉合时掌中珠》属于双语对照、既释义又标音的词语集,便成为打开西夏文献宝库的“金钥匙”,亦是认识西夏社会及名物的重要资料。

对于西夏学研究来说,破解西夏文主要有四个作用。第一,补充西夏文识读的后备人才,加快西夏学人才队伍建设,助推西夏学科发展速度;第二,补充大量新的西夏文史料,包括西夏文物及文献中的史料,全面、系统还原西夏社会历史;第三,修正以往汉文西夏史料中的疏误,亦可解决西夏文文献翻译错误的问题;第四,考证汉文史料中语焉不详的问题,亦可与汉文史料互证,解决历史研究中的疑难问题,提升西夏学研究的深度和高度。(完)

受访者简介:

马洋,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夏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西夏文字与文物研究。主持宁夏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项目1项。在《宋史研究论丛》《西夏学》《西夏研究》发表论文多篇。

多重利好推动中老铁路出入境旅客大幅增长 “幸福快车”活力奔涌

2025-02-24

“传承+创新”戏曲玩出新花样 传统艺术惊艳“出圈”

2025-02-24

演出市场春“艺”浓 “演出+餐饮”多元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

2025-02-24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2025-02-2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2025-02-24

铁路系统深挖运力 “西煤东运”大通道上“客运”专线惠民生

2025-02-2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2025-02-24

四川甘孜州康定市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2025-02-24

下周天气重大转变!一些城市暖得像5月,南方降雨将按下暂停键

2025-02-24

汇聚更多新质生产力 一号文件解锁农业的“无限可能”

2025-02-24

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 一号文件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2025-02-24

中央一号文件丨我国将建立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登记管理台账

2025-02-24

银发列车让老年人更舒适地追寻“诗和远方” 这份出行“锦囊”请收藏↓

2025-02-24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5-02-24

春运期间我国救捞系统救助遇险人员144人

2025-02-2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

2025-02-24

关注!明天下午3时将举行重磅发布会

2025-02-24

填补技术空白 我国新型弹射座椅研发有新进展

2025-02-24

春运超90亿人次出行 流动的中国充满活力

2025-02-24

我国海工装备市场份额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

2025-02-24

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保持增长

2025-02-24

全国春灌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

2025-02-24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张玉珍:持续推进生态建设 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

2025-02-24

踏青赏花享春光 “春日经济”活力旺

2025-02-24

微视频丨感悟总书记的“三农”情怀

2025-02-24

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澎湃动能——中国经济圆桌会聚焦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

2025-02-24

40天超90亿人次!多项数据创纪录 透视2025年春运三大亮点

2025-02-24

助力农民工向高素质产业工人转型(落地有声·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

2025-02-24

优化营商环境,更好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2025-02-24

焦点访谈|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央一号文件这样“划重点”

2025-02-24

奋进的春天丨中国经济春潮涌动开新局

2025-02-24

第一观察 | “三农”要“三增” 根本靠改革

2025-02-24

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加力推进乡村振兴——解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

2025-02-24

中央一号文件|坚决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2025-02-24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亮点?

2025-02-24

享受春日美景、品尝“头春”味道……“春日经济”活力旺

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