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博大精深

中国通讯社2025-02-19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安江洋绘制《耶律楚材博大精深》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全书384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乙酉岁怀耶律楚材七律

君臣庆会喜相逢,文德由来济武功。

气象譬于天地广,神机尽在卦爻中。

休言万古如长夜,自有鸿儒泽兆蒙。

历览华夷虽别异,岂知四海此心同。

微信图片_20250219133519.jpg

黄德劲先生诗评:

这是一首有大情怀、大思辨、大气象的七律诗,也正是彬宇先生为耶律楚材特别选定的成语——“博大精深”。广博也,宏大也,精微也,深密也。作为蒙元时期谥号“文正”的大政治家,耶律楚材天赋奇才,学富五车,为太祖、睿宗、太宗三朝宰辅,居功至伟。

彬宇先生怀耶律楚材七律,虚实相间,诗意流淌,气宇宏阔,用意深广,岂非又一博大精深乎?首联谈际遇,颔联谈神机,颈联谈功德,尾联谈格局,用语精妙,环环相续,端的好诗!

谨依彬宇先生诗意,以“君臣庆会”“神机卦爻”“万古长夜”“四海心同”简析之。

君臣庆会

“君臣庆会喜相逢,文德由来济武功。”君臣之间的际遇,是极其难得的。所谓求贤若渴,所谓择木而栖,龙虎相逢,须得风云际会。而文德与武功,刚严与宽柔,如日月阴阳,不可或缺,不可偏废。耶律楚材之文德与成吉思汗、窝阔台等之武功,正是君臣庆会喜相逢的典型。

有这么一个场景,足见君臣之相得:

太宗八年,大蒙古国国都哈剌和林的万安宫建成。这是矗立在蒙古高原上的一座汉式宫殿,巍峨壮丽,十分雄伟。窝阔台在这里大会诸臣。席间窝阔台大汗亲自执觞向耶律楚材赐酒,并动情地说:“我遵从先帝之命任用了你,对你推诚相待,没有你,也没有今日的天下。我现在能够高枕无忧,就是得力于你。爱卿请满饮此杯!” 这是何等的荣宠!耶律楚材心潮澎湃,情难自已,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而后君臣二人相视大笑,开怀畅饮。

如此“相得”,当然是要“门当户对”的。一个才能足够,一个眼光犀利。《元史》载:

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特见亲任,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

耶律楚材,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湛然居士,生于金国都城中都(今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耶律楚材是在父亲花甲之年出生的,精通术数的耶律履曾经说过:“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耶律履用《春秋左氏传》中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给儿子起名为“楚材”,果然“一语成谶”。

耶律楚材天资聪颖,自幼受到了良好教育,学习汉籍,精通汉文,年纪轻轻就已博极及群书,尤其医卜术数。

诗歌。作为一名受汉文化影响很深的士大夫,耶律楚材在文学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他酷爱诗歌,喜欢苏轼、黄庭坚和白居易等大诗人,尤其推崇苏轼,还喜欢杜诗。《湛然居士文集》收入他的诗作六百六十余首,尤多七律,水平甚高。如《庚辰西域清明》:

清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风几许情。

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漫不知名。

蒲萄酒熟愁肠乱,玛瑙杯寒醉眼明。

遥想故园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

耶律楚材深研老庄之学,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思想倾向。其文学成就在大蒙古国的文人中有重大影响。

文字。耶律楚材的父亲精通契丹字,但未及传授给楚材便已过世。扈从西征之际,耶律楚材向西辽前郡王李世昌学习,一年之后,大有所成,将辽朝寺公大师用契丹文书写的著名诗篇《醉义歌》译为汉文,成为现存辽代篇幅最长的契丹语歌行体长诗。

音乐。耶律楚材擅长弹琴,自称有琴癖:“旦夕饱纯音,便是平生足。”后来见到琴师弭大用,向其悉心学习,技艺大进。耶律楚材还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音乐理论,主张“合纯古”,即琴音当与古意、古韵相合,反对一味讨好世俗的潮流。他认为,弹奏古琴有助于个人修养,是排解自身忧愁烦恼的一种途径。他收集了许多名琴,琴是他一生当中相伴的知己。即使是在去世之后,耶律楚材的遗物当中,也仍然有古琴数张。

历法。楚材的父亲耶律履就精通历法,曾撰有《乙未元历》。受家庭熏陶,耶律楚材对天文历法也颇有研究。在星象占卜的同时,还执掌天文历算。耶律楚材编订了一部新历,叫作《西征庚午元历》。

医学。耶律楚材在医学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1226年从征西夏,攻克灵武,耶律楚材收取大黄药材。不久士卒发生了疫病,楚材以大黄救治,很快就让兵士们痊愈了。他多次规劝窝阔台饮酒要有节制,反对过度游猎。他还从江南杨氏处取得造墨的方法,号称“奇绝”;提倡使用易于携带的“火绒”,便于在沙漠中埋锅造饭。

著述流传。耶律楚材著述颇丰,但流传下来的不多。现存《湛然居士文集》十四卷,而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所著《补元史艺文志》录有《湛然居士集》三十五卷,多出二十一卷,可见现存的并非全本。明代人所著的《千顷堂书目》,明列耶律楚材的著作《五皇秘语》《先知大数》等书,但都已失传。他的重要著作《西游录》,被历史尘封淹没了六七百年,几近失传。

“博大精深”,耶律楚材确实顶得上这四个字。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渊博的学者。他在多方面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想不被重用都难。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早已经看透时势的耶律楚材,“成功”地成为蒙古军的俘虏,并被成吉思汗发现。格鲁塞《草原帝国》记载:“占领北京后,在愿意支持蒙古统治的俘虏中,成吉思汗选中一位契丹族王子耶律楚材,他以‘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博得成吉思汗的喜爱,被任命为辅臣。此后30余年间,耶律楚材以其全面之才能,深受成吉思汗及其子窝阔台的器重,担任宰相(中书令)长达14年之久。王国维先生说:

“文正以太宗辛卯领中书省,至薨凡十四年,其得君之专,行政之久,实古今所希见。太宗用公虽承太祖遗命,然十三年之间君臣无丝毫之隙。”

自归附蒙古之后,以“治天下匠”自居的耶律楚材力图施展自己的才能,将生灵涂炭的人民从困境之中解救出来。如恢复礼乐、践行仁爱、轻徭薄赋、发展文教等等,都在他的屡次建言、条陈当中被郑重提出。

耶律楚材的治国方略的施行主要在窝阔台时期,特别是太宗三年(1231)中书省成立之后,其主要政绩是辅佐蒙古统治者治理汉地,草创立国规模。他帮助大汗治理国家,颁布法令,使社会得以安定,人民得到养息。使中原大地上,蒙古铁蹄留下的不仅是野蛮和蹂躏,也有了文明的印记。耶律楚材是有意识地倡导“以儒治国”,用中原文明去影响和改变蒙古国的政治社会制度和治国策略。

经过动荡的十几年之后,耶律楚材的治国策略,才由忽必烈及他的谋臣继承下来,并大大向前发展,最终建立了元王朝。耶律楚材是忽必烈朝采行汉法的先驱。耶律楚材的开拓之功,是不能泯灭的。据《元史》卷九十六《食货志》“岁赐”条,勋臣之中便列有耶律楚材的名字,可见蒙古统治者是将耶律楚材视作有功之臣的。

耶律楚材也因被重用引起了嫉妒,备受责难。一个叫常八斤的西夏人,善于制作良弓,得到成吉思汗喜爱,因此恃宠而骄。他曾充满惊讶地对耶律楚材说道:“本朝崇尚武功,而明公想要以文治得到任用,岂不是与之相左吗?”这番话代表了蒙古大多数武将和工匠的疑问,耶律楚材不得不反击,申明自己的治国主张:“制作弓箭尚且需要技艺精湛的工匠,治理天下难道就不需要良匠吗?”成吉思汗听到这番话非常高兴,对耶律楚材更加重用。

神机卦爻

“气象譬于天地广,神机尽在卦爻中。”耶律楚材既有天地宏阔的才智,更有洞晓天地玄机的本领。他运用自己精通的卦爻医卜,屡立奇功。

作为成吉思汗的重要谋臣,耶律楚材的第一个身份,是星相占卜的术士。成吉思汗信仰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信仰至高无上、力量无穷的“长生天”,对耶律楚材的占星术尤为看重。每遇将士出征,成吉思汗必定命耶律楚材占卜吉凶,以增强将士的斗志,坚定必胜的信心。

西征途中,有一次耶律楚材对成吉思汗说:“十月十五可以见到月食。”到了那天晚上,果然“月食八分”。成吉思汗惊喜地说:“你对天上的事情尚且无所不知,何况是人世间的事呢?”

太祖十五年(1220),蒙古军队攻占了蒲华、寻思干等城后,出现了冬天打雷的天象。蒙古人十分敬畏雷电,对此惊疑不定。成吉思汗询问楚材是何预兆。耶律楚材胸有成竹地预言道:“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当死中野。”后果然应验。太祖十七年,耶律楚材还通过“长星见于西方”的天象,预言金宣宗完颜珣之死,第二年也得到应验。

太祖十六年五月,成吉思汗率大军经过印度边境,驻跸铁门关。大汗的侍卫将领在这里发现了一头怪兽,长着鹿的形体,马一样的尾巴,全身绿色,头上还长着一只独角,可以通晓人类的语言。它告诉成吉思汗的侍卫:“你们的君主应当早日班师回国。”

惊恐万状的蒙古人对怪兽一无所知,赶紧报告成吉思汗。最后还是见多识广的耶律楚材趁机进言,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这种怪兽叫作“角端”,一天能走一万八千里,通晓各种语言。角端是“恶杀之象”,他的出现预示着杀伐过多,这是上天对陛下的警示。希望陛下能够顺承天意,宽宥百姓,及早班师,这样才会有无疆的福祉啊!此事在《元史》中有载,明人宋濂也在《西域军中获角端颂》大加渲染。解开蒙古人对于神秘怪兽的疑惑,使耶律楚材的声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耶律楚材借助这些“神机”,及时劝诫成吉思汗不要妄杀平民,举重若轻之间,战火就此熄灭,生灵得以保全。

传说成吉思汗曾经指着耶律楚材说:“这人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你们要加以重用。”这也成为成吉思汗重要的遗命之一。

万古长夜

“休言万古如长夜,自有鸿儒泽兆蒙。”此联嵌入了朱熹那句经典名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典故,以歌耶律楚材“鸿儒泽兆蒙”的不世之功。耶律楚材身为契丹人而为蒙古人所用,如其父所言“楚才晋用”,靠的仍然自幼而积的鸿儒硕学,尤其是熠熠闪光的儒家思想。

成吉思汗在完成西征之后,又筹划了对西夏的征讨。攻打西夏时,耶律楚材作为大汗的随从,也亲身参与了这次军事行动。蒙古人在西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抵抗,特别是在灵州和兴庆府(今宁夏银川),每前进一里,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经历拉锯式的殊死较量,西夏人最终国力耗尽,不得不投降。

当蒙古人以惨胜占领这座西夏重镇之后,还是像往常那样,在城内纵马奔驰,用马刀砍杀路上的行人,顺手掠起手无寸铁的妇女,突入商铺和住宅,搜刮走最贵重的物品。

耶律楚材作为有见识的士大夫,虽然他主张减少杀戮、实行教化的政策时常被蒙古贵族们所嘲笑,而且从来都没有被成吉思汗所认真地执行过,但是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从来不同流合污。

在军队占领灵州后,大家都大肆地搜刮着财产和妇女,唯有这位长者异常有见识地取得了几部书和两骆驼驮的大黄。不久,大战之后瘟疫横行,楚材以大黄医治,挽救了很多人,包括几万名军士的生命。如果说大黄作为重要的药品,拯救了许许多多受困于瘟疫和疟疾的苦难者,那么他对典籍的保存更是使它们免除了兵火之厄,为世人保留了许许多多价值不可估量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便是他在灭亡西夏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高人一筹的见识,和他所立下的不世奇功。

在成吉思汗时代,耶律楚材尽管受到赏识,但“以儒治国”的本领根本派不上用场,施展的主要是占卜一类的雕虫小技。在受到窝阔台重用后,耶律楚材才在军政决策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耶律楚材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的影响。他有一个很著名的口号,叫作“以儒治国,以佛治心”,这也是他一生遵循的一项基本准则。后人对此评价道:“观居士之所为,迹释而心儒,名释而实儒,言释而行儒,术释而治儒。”可谓十分精辟。学者王国维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耶律楚材虽然“洞达佛理”,但实行的全是儒家这一套。因此,他对蒙古统治者经常进献周公、孔子的学说,一再强调“天下虽是马上得来的,但是不能在马上治理”的道理。他认为君子应当以致主泽民为己任,即使在“伟材鲜遭遇,君臣两难全”的情况下,也应当做到“忧道不忧贫”,不计个人得失,为“道”的实行贡献力量。

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深深感到,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国家大治, 要以儒治国的方案,使蒙古贵族实行汉地先进的文化制度来治理汉地,以使烽火不断的乱世早日归于和平,并使当时先进的中原农业文明得以保存下来继续发展。因此,他以相臣自居,表现出扶持天下、致君尧舜的气概。当时的大汗窝阔台对耶律楚材是器重的,他的方案部分得到了实施。

当时汗廷有人提出,以回鹘人征南宋,用汉人征西域。这实际上是蒙古惯用的利用异族力量征伐的办法。耶律楚材表示反对,他分析了其中的利弊:“汉地、西域相距遥远,远道行军,到达敌境时人马就已疲敝,必然影响作战。况且水土不服,要发生病患。还是各从本土出征为上。”经过十几天的争论,耶律楚材的意见终于占了上风。从这件事中可见耶律楚材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

耶律楚材的治国方案,按照《西游录》中所说,包括定制度,议礼乐,定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堕,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这项方案的基本原则都是儒家所倡导的,符合以儒治国的精神。

凡是符合儒家治国原则的举措,耶律楚材都积极加以推动。在他的提议下,汗廷颁布了劝农的诏书,让中原各地要安于农业生产,充实国力,这有利民生。他支持郭时中利用泾水故道灌溉民田的建议,使当地收获大增。而对于违背这个原则的事情,他则尽力加以阻止。太宗八年(1236),侍臣脱欢奏请选室女入宫,窝阔台下诏令中书省施行,作为长官的耶律楚材不肯奉命。窝阔台大怒,将耶律楚材召来,严厉质问。耶律楚材从容答道:“原来选的室女二十八人仍然留在燕京,足够后宫使用。如今脱欢请旨选室女,我恐怕会使人心惶惶,骚扰百姓,请大汗三思!”窝阔台觉得他说得有理,最终收回了原来的诏旨。

有一次窝阔台想在汉地收缴牝马,耶律楚材也不同意,认为这会增加人民的负担。他上奏说:“汉地所产的本是蚕丝五谷,本非产马之地。如果在汉地强行征取,恐怕会使民力耗竭,百姓困苦不堪。”终于使窝阔台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楚材的治国方案渐渐得到实施的情况下,太宗九年(1237),耶律楚材再次上了一份重要的奏议,陈奏时务十策:一曰信赏罚,二曰正名分,三曰给俸禄,四曰封功臣,五曰考殿最(官吏考核),六日定物力,七曰汰工匠,八曰务农桑,九日定土贡,十曰置水运。”涉及当时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他当时踌躇满志,意图进行更大范围的改革。但耶律楚材的治国方案遭到了蒙古贵族的反对和阻挠,没有被全部采纳。

四海心同

“历览华夷虽别异,岂知四海此心同。”华夷有别,确然。然而必须清晰地了知,别的是什么?同的又是什么?地理风俗不同,相貌语言不同,然后却挡不住四海心同也。大儒陆九渊曾有言: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耶律楚材东海圣人也?西海圣人也?亦或南海北海圣人也?实千百世之中华圣人也。此心同,此理同,而使万古日月明也。

彬宇先生殚精竭虑所致力者,正是以文化连接人心,以文化浸润世界,以文化外交而使世界共沐文明也。廖彬宇先生近期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正是基于其长期在文化研究、传播、交流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

廖彬宇先生博古通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且独到的见解。他潜心钻研传统文化经典,从古老的经史子集之中汲取智慧养分,通过严谨的考证、分析与阐释,为传统国学的现代解读与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其多部学术著作,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晦涩难懂的传统文化知识呈现给广大读者,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使得国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学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

彬宇先生更不遗余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他积极投身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无论是在国内举办的文化论坛,还是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互鉴场合,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通过精彩的演讲、生动的展示,向世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火种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星火燎原,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助力打破文化隔阂,增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耶律楚材生活在朝代鼎革、战乱不休之际,多年积累起来的文化成就灰飞烟灭,兴修的学校、典籍在战火中也焚毁殆尽,“荡然无纪纲文章”,“典礼已随前代废,遗音犹怨后庭哀”。蒙古铁骑以征服战争为能事,忙于抢掠财物,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是技术人员,是手工业工人,他们能够制造精良的武器,改善军队的物质条件,直接服务于战争。“天与之才不与地,反令竖子成其功。”蒙古人文化程度较低,进入中原汉地后,尽管开始接受佛教等宗教,但仍然难以接受“义理艰深”的儒学。怪不得有些蒙古贵族直言,听到儒家的说教就昏昏欲睡。

在历代王朝中,比如金代和宋代,士人们作为社会精英,吟诗作赋,科举题名,进入仕途,过着优裕的生活。仕途顺利的话,他们可以在庙堂之上参与政事;仕途坎坷,也大可归隐于林泉之下。而这一切,随着蒙古大军的南征而彻底改变了。在战乱中,士大夫大量死亡、转徙、失业和被驱为奴。聚集在河南地区的人民为逃避战乱,北渡黄河。这次大规模的迁徙移民,史称“壬辰北渡”。许多儒士死在北渡漫长而艰苦的路途中。金末士大夫在金亡前后死亡的为数众多。面对文教沦丧的局面,耶律楚材痛心疾首地感叹道:“君子云亡真我恨,斯文将丧是我忧。”

在传统的士大夫看来,这真是一个“天纲绝、地轴折、人理灭”的时代。在乱世之中,能够苟全性命已属万幸。很多儒士丧失了传统的优越地位,甚至连生计都成了问题。他们不得不操持杂役,从事沽酒卖肉的贫贱之业。“托身医隐君谋妙,委迹儒冠我计疏。”有些人还被掳掠为奴。看到这种景象的南宋使臣物伤其类,感慨“最令人惨伤”。在儒学衰落的同时,文化教育事业包括学校、出版等也遭受了破坏。

面对这种情况,蒙古汗廷的一些官员积极救助儒士。耶律楚材自幼习儒,具有很高的汉文化修养,将保护文教视为己任。他身居中书令的高位,既有愿望,也有能力救助这些儒士。他做了大量珍视和保护士大夫的有益的工作。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癸巳年,即太宗五年(1233),金朝名士元好问在汴梁围城之中,于四月二十二日给耶律楚材写了一封长信,向他举荐中州名士五十四人,称这些人是“天民之秀”“民之秀而有用于世者”,是世间有用的人才,希望耶律楚材凭借自己的力量,使他们免受侮辱,逃离被人奴役的境地。耶律楚材接到此信的感受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确实与元好问在思想上息息相通。

“他时定下搜贤诏,先到河东汾水边”,楚材悉心接受元好问的建议,并开展了实际行动,延揽亡金士大夫中的有用人才。他向窝阔台奏请,作书索取“翰林学士赵秉文、衍圣公孔元措等二十七家”,其中还包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户部员外郎赵汝翼、著名琴师苗秀实及其子苗兰等诸多人才。这些人才,诚如元好问所说:“衣冠礼乐,纪纲文章,尽在于是。”他们后来大多都为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元初文治大兴,这些被保护下来的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王鹗、李治、高鸣、杨果、商挺、张德辉、徐世隆等人,还成了元初名臣。

蒙古大军攻下汴京后,耶律楚材劝阻了屠城,还亲自到城中办理各项善后事务,帮助了城中的士大夫。作为回应,城中的士大夫纷纷向耶律楚材上书献诗。如在城中躲避战乱的儒士郝鼎臣谒见耶律楚材,献上《谒耶律丞相》诗,其中有“寒枝欲发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的诗句。汴梁城中的儒士确实将希望寄托在耶律楚材身上,希望能拯救他们于兵荒马乱之中。耶律楚材也确实尽心尽力地保护他们,为其寻找出路。

当时在汴京避兵的人有百万之众,耶律楚材奏请选出工匠、儒士、僧人、道士、医生等各类人才,让他们散居在黄河以北地区,由官府出资进行赡养,并订为条例。针对大量的儒士沦为奴隶的情况,为恢复他们的身份,发展汉人官僚的力量,耶律楚材上奏说:“制作器物的人必定用良工,守成的人一定使用儒臣。儒臣的事业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不会成功的。”在耶律楚材的劝导下,窝阔台允准儒士做官。设立十路课税所时,任用的官员也多为儒士。“百司将布置,多士想登用”,这对于改善蒙古官吏的素质和改善汉人儒士的境遇肯定是有作用的。

对于奔走于他门下的儒士,耶律楚材时常加以奖掖提拔。由于在主政期间特别注意发掘人才,奖掖儒士,人们给予了耶律楚材很高的评价:“国朝之用文臣,盖自公发之。”将他视为任用儒士的先驱。

为从制度上解决儒士的任用问题,解脱儒士于困境,耶律楚材向朝廷建议对中原的儒生进行考试,获得允准。太宗九年(1237)八月二十五日,朝廷发布了试选儒士的诏书,命宣德州宣课使刘中随郡考试。考试在次年进行,因当年是戊戌年,故史称“戊戌选试”。儒士都可参加,即使是被俘为奴者也被允许参加考试。

耶律楚材一手促成的戊戌选试,对于保护儒士和汉文化有着重大作用,泽被深远。另外,耶律楚材常以东汉的孔融自居,希望自己能够像孔融一样,虽然身逢乱世,也能够举贤任能,礼贤下士,振兴儒学。他多次在诗中表达了这种意愿。

在文教方面,耶律楚材也做出了很大贡献。首先是尊孔。在耶律楚材的提议下,蒙古政府在1233年和1236年两次敕修曲阜孔庙。在编订户籍的时候,衍圣公府和孔庙的特权也得到了保护。耶律楚材本人也注意搜集和保全典籍,如他藏有耶律俨的《实录》,后成为纂修《辽史》依据的主要史料。他还注重儒家学说的传播,早在金亡前后,耶律楚材就召著名儒士梁陟、王万庆等人翻译九经,向东宫进讲;还为大臣子弟讲读诗书,解释义理,使他们知晓圣人之道。

耶律楚材为保护中原的典章文化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后来,孔元措在《孔氏祖庭广记》卷五《历代崇重》中特别提到几个“使儒教复兴”的人,耶律楚材的名字赫然列于首位。耶律楚材无愧为保护传统文化的功臣。

历史是公正的。耶律楚材的卓越事功,千百年来得到有识之士的赞赏和表彰及后人的敬仰。为他撰写神道碑的宋子贞赞扬道:“自任以天下之重,屹然如砥柱之在中流,用能道济生灵,视千古为无愧者也。”这个评价还是比较公允的。明人沈德符赞颂他“大有造于中国,功德塞天地”。近代两位著名的学者张相文、王国维,都悉心为他撰写了年谱。王国维先生说:

蒙古入主中夏,武人专横,其君臣又绝不知有治民之术,若此时无文正人之类,正有不知其何如者。

耶律楚材确实是一位做出了杰出贡献、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虽然他的最终离去,让人感慨唏嘘。从各种材料来看,自太宗十二年(1240)起,耶律楚材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窝阔台汗往日的信任,职务被剥夺,大权旁落。其子耶律铸在回忆道:

昔尊大人居台辅,竟为伴食所沮,曾不得行其道之万一。屹然特立,如底柱之在横溃,天下人之所共闻知者也。悠悠之徒,咄咄之口,务欲中伤。

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五月十四日(6月20日),耶律楚材悲愤而死,享年五十五岁。许多蒙古人失声痛哭,如同失去自己的亲人。汉族的士大夫更是流着眼泪凭吊这位功勋卓著的契丹族政治家。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追赠耶律楚材为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 

就是在耶律楚材死后,他的政敌们也没有放过他。

及其薨也,人有谗之者曰:“公为相二十年,天下供奉,皆入私门。”后使卫士视之,唯名琴数张,金石遗文数百卷而已。

唯有琴声伴圣者,宵小之徒岂能懂?博大精深的一代圣哲,就此归去。据说当时——

有白云突出帐中,如虹鲵然,上彻霄汉,终日不绝。人皆哭曰:“公行矣。”寻薨。

(本文多参考《耶律楚材》·杨印民 苗冬 《耶律楚材评传》·刘晓)

张红星教授注:

文德:指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  《易‧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言武功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元·傅若金 《书南宁驿》诗:“也知文德能柔远,传道新恩欲罢征。”

卦爻:《易》的卦和组成卦的爻。《唐书‧历志三上》:“京氏 又以卦爻配期之日……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宋·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卦爻之辞,皆九六者,惟动则有占,不动则无朕。”

兆蒙:犹言兆民。《汉书‧礼乐志》:“后皇嘉坛,立玄黄服,物发冀州,兆蒙祉福。”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84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李霞

多重利好推动中老铁路出入境旅客大幅增长 “幸福快车”活力奔涌

2025-02-24

“传承+创新”戏曲玩出新花样 传统艺术惊艳“出圈”

2025-02-24

演出市场春“艺”浓 “演出+餐饮”多元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

2025-02-24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2025-02-2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2025-02-24

铁路系统深挖运力 “西煤东运”大通道上“客运”专线惠民生

2025-02-2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2025-02-24

四川甘孜州康定市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2025-02-24

下周天气重大转变!一些城市暖得像5月,南方降雨将按下暂停键

2025-02-24

汇聚更多新质生产力 一号文件解锁农业的“无限可能”

2025-02-24

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 一号文件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2025-02-24

中央一号文件丨我国将建立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登记管理台账

2025-02-24

银发列车让老年人更舒适地追寻“诗和远方” 这份出行“锦囊”请收藏↓

2025-02-24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5-02-24

春运期间我国救捞系统救助遇险人员144人

2025-02-2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

2025-02-24

关注!明天下午3时将举行重磅发布会

2025-02-24

填补技术空白 我国新型弹射座椅研发有新进展

2025-02-24

春运超90亿人次出行 流动的中国充满活力

2025-02-24

我国海工装备市场份额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

2025-02-24

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保持增长

2025-02-24

全国春灌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

2025-02-24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张玉珍:持续推进生态建设 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

2025-02-24

踏青赏花享春光 “春日经济”活力旺

2025-02-24

微视频丨感悟总书记的“三农”情怀

2025-02-24

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澎湃动能——中国经济圆桌会聚焦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

2025-02-24

40天超90亿人次!多项数据创纪录 透视2025年春运三大亮点

2025-02-24

助力农民工向高素质产业工人转型(落地有声·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

2025-02-24

优化营商环境,更好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2025-02-24

焦点访谈|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央一号文件这样“划重点”

2025-02-24

奋进的春天丨中国经济春潮涌动开新局

2025-02-24

第一观察 | “三农”要“三增” 根本靠改革

2025-02-24

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加力推进乡村振兴——解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

2025-02-24

中央一号文件|坚决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2025-02-24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亮点?

2025-02-24

享受春日美景、品尝“头春”味道……“春日经济”活力旺

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