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2月18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画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浙江省文化会堂(浙江展览馆)承办的“稽古振今——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临摹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宣布展览开幕,并与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中国美协副主席、福建省美协主席王来文,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中国美协副主席、河北省美协主席祁海峰,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林蓝,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原院长贾广健,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浙江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伟刚,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赵晓刚一同,为展览启幕。
许江、王平、余旭红,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参展艺术家代表、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分别致辞。开幕式由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盛天晔主持。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闵学林、刘万鸣、刘西洁、刘进安、林蓝、陈辉、黄骏、徐默、郑力、王绍强、王冠军、孙震生、陈相锋、阴澍雨、苏睿、吴冠华、宋开智、何梦琼、彭瑾慧、金沙、李玉旺、王怡新、祝铮鸣、姜康健、路璨、张众、周乐、梁醒生、秦一帆、高树标、陈胜、康春慧、黄芳、罗玉鑫等,国家画院艺术家:何加林、方向、董雷、袁学君、赵培智、陈明、谢小铨、党震、汪浩然、杨晓萌等,以及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相关领导和教师,浙江美协、浙江画院、浙江展览馆等相关负责人,中国美术学院各院系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和媒体嘉宾等出席开幕式。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讲话
许江回顾了中国画双年展的策展历程和历届主题。他指出,本次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的主题“稽古振今”,是“稽古意图未满,振今锋芒毕露”之意。展览特邀请了全国34位艺术家展出其代表性作品,还请出美院6位杰出大师助阵,并汇集八大艺术院校的临摹作品,洋洋洒洒、琳琅满目,充分体现了今天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强大阵容。他表示,在中国画教学上,写生与临摹应当并重。临,是临对;摹,是摹写。在临摹教学中,应使学生知道前人的技法是如何形成的。在技法的摹写中,需知其所由,把握精神。山水草木不是一物,山水草木是万物,是世界之观,是一种关于造化的谛视。师古人与师造化不可偏废,但临摹与写生可以分说。万物有常有变。由于“常”,所以我们要临摹;由于“变”,所以我们要写生。落笔要旧,境界要新,既要临摹传统之法,又要在真山真水真草木的写生中破门而出,获得生机生气。
许江提到,临摹是登临,是悟道,也是一种转化。临摹的结果是获得经验总和的谛视,使绘画的整体“一局物色”“各相顾盼”,虽千变万化,却无处不相和合。“抗志希古”便是让我们的志向高远起来,来达到古人曾有的高度,从而开启吾心,这正是“稽古振今”的内涵。“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今天,中国绘画将养育我们,带着我们的真爱,带着时代的创造一道成长。
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讲话
王平表示,本次展览将各大美院的临摹课业与名家新作展开跨时空的对话,这场以“稽古振今”为名的艺术雅集,正在书写中国画传承创新的时代画卷,推动着新时代中国画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力量,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让中国画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他表示,临摹成为了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临摹是对古人技法的揣摩与学习,更是对古人艺术精神、审美追求和创作理念的深刻领悟与传承。展厅中的临摹作品不只是笔墨的呈现,更是一代代艺术赤子与古人以心近心的精神往来。
王平指出,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记忆,更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要回眸世纪发展之路,创新国画学术话语,重建当代文化联系,再造东方艺术高峰;同时也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国画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面对数字时代的艺术变革,中国画教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创新转化,而在杭州举办的这场中国画艺术盛会,恰与时代同频共振。本次展览不仅呈现出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更是激活了传统文化的能量场。希望观者能在展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密钥,共同见证中国画这棵千年古树在新时代萌发出新的枝叶。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讲话
余旭红表示,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创新活力之城,在此皆能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独特韵味”。中国美术学院在杭州的滋养下,不断在艺术和艺术教育领域进行创新,引领中国艺术创作和教育,在传统中守正创新,在全球史的大视野中彰显“中国叙事”,构建出“全球本土双轮驱动,人文科技双向会通”新路径,成就这座城市更为多元的美学气质。中国美术学院一脉相承的艺术思想,为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今天的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的深厚文化底蕴。他提到,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已成为中国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展览之一,在追溯中国艺术本源和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方面有重要意义。第八届双年展以“稽古振今”为主题,强调的是一种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的动态平衡,这与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的创作范式高度契合。“稽古振今”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同时对于中国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余旭红强调,在全球化对话和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语境下,中国画的现代性需通过激活传统基因中的活性因子,构建具有文化主体性的现代艺术语言。这种“中国话语”的构建,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画在国际艺术界的影响力,也能为世界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并参与世界艺术史的书写。
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致辞
吴洪亮认为,杭州·中国双年展已成为一个具有深度学术能量的展览品牌,展览的两大板块,一方面是力求让参展的老中青艺术家,从前辈中汲取能量,与今日的艺术进行碰撞,一方面也希望在杭州促成各高校间的学习与交流。“稽古振今,士风一奋。”我们从中国画中不仅汲取传统的力量,更能看到其中蕴藏的前人的古今之思,是今人深度探求的再表述。“稽古”是积累的过程,“振今”则是迅猛的一击。期待观众去观看今人创作,以及今人面对古人的态度,在中国画传移模写中,找到新的力量。展览标识的“中国画”三个字被融入一方印章,也可视其为一块小小芯片,它将成为新的力量之源,使所有观者悟古人之心,学今人之智,举创新之样,共促文艺之兴。
参展艺术家代表、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致辞
王绍强代表全体参展艺术家,向中国美术家协会及中国美术学院表示感谢。本次展览不仅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中国画发展与创新的宝贵机会,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展览汇聚了成就斐然的艺术家与充满活力的青年学子,共同围绕跨越千年的中国画命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展现了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盛天晔主持开幕式
展览现场
自2011年首届“意之大者”启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以中国画传统形制为脉络,探索其当代生命力。第二届“长卷视界”以延绵画卷重构时空叙事,第三届“辑页掇英”聚焦册页的日常哲思,第四届“正大气象”彰显中堂的庄严格局,第五届“和风屏山”以屏风为媒介融汇古今,第六届“雅集兴答”重现场景化的文人雅集,第七届“五岳归来”则跳脱形制的框架,从“师造化”的角度演绎山水精神与自然造化的共生关系。
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现场
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现场
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以“稽古振今”为主题,聚焦“师古人”的核心命题,既延续了历届对中国画本体的深度追问,亦开启了一条更宏阔的古今对话之路。展览以古鉴今、以今承古,旨在通过笔墨叩问中国画的当代意义与未来可能。
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现场
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现场
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现场
本届“稽古振今”分为两部分:由特邀艺术家呈现的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主体展),与汇集多所国内高等艺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学临摹展(平行展)共同组成。中国画之“临摹”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以古为师”的创造性学习。正如石涛所言:“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临摹的价值在于通过反复研习经典,掌握笔墨语言的内在规律,进而为创新奠定基础。正是这种“师古而不泥古”的精神,使得中国画在千年的传承中始终保持生生之力。
中国画教学临摹展(平行展)现场
中国画教学临摹展(平行展)现场
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始终以“回眸世纪发展之路,创新国画学术话语,重建当代文化联系,再造东方艺术高峰”为使命。本届“稽古振今”既是对前七届的总结升华,亦是对未来的前瞻宣言——中国画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因载体,更在固本培元中生生不息,于时代浪潮中再放新声。
学术交流研讨会现场
当天下午,稽古振今——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学术交流研讨会在浙江展览馆举行。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18日。
嘉宾观看展览
嘉宾观看展览
嘉宾观看展览
嘉宾观看展览
部分展出作品
《墨梅图》画心 134.8×66.1cm 吴昌硕 清代
《栖霞岭晓望图》 71.5×39.5cm 黄宾虹 1953年
《观瀑图》138.8×52.2cm 潘天寿 1948年
《竹节海棠图》 97×60cm 吴茀之 1963年
《芦茨山村》 36×55cm 顾坤伯 1957年
《庐山诗意图》 137.5×69.5cm 陆俨少 19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