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微酒获悉,汾酒青花20、老白汾酒10两款产品已在多地停止供货,未来将全部升级为五码合一的新版产品。
事实上,在此之前的一个多月里,已经有多家头部酒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停货通知,而在年后的“新春第一会”上,诸多企业也都将“稳”字放到了2025年的主要发展目标当中。
种种迹象表明,白酒行业一场围绕停货、保价与去库存的变革正在密集上演。
头部酒企频繁出台停货政策
2025年开年以来,多家头部酒企接续发布停货通知。
1月5日,贵州珍酒宣布自2025年1月10日起停止接收第三代珍十五(含无奖)产品销售订单;1月9日,多地第八代五粮液(普五)停止供货;1月17日,洋河下发通知停止接受线上天之蓝与海之蓝的订单及货物供应;1月21日,李渡高粱1308申遗献礼、李渡高粱1955、李渡高粱1975即日起暂停供应。
进入2月,停货步伐也依然没有停下。2月1日,今世缘发文件表示,即日起,暂停接收42度500ML国缘四开、对开销售订单。
2月6日,洋河连续发布《关于江苏省内暂停接收第六代海之蓝销售订单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对梦之蓝M6+实施严格配额管控政策的通知》,分别表示,2025年将推出第七代海之蓝,率先在江苏省内上市,江苏省内暂停接收第六代海之蓝销售订单;对梦之蓝M6+实施严格的配额管控政策,对于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市场暂停接收销售订单。
2月14日,洋河再发通知表示,即日起河南省市场暂停接收贵酒(金/红)销售订单。
2月17日,汾酒青花20、老白汾酒10两款核心大单品多地也停止供货。
在2025年开年乃至传统春节动销旺季的关键节点,各大酒企纷纷采取停货升级、保价等措施,或许进一步证明“去库存”将是2025年白酒行业的首要任务,也可以看到很多酒企已经更为冷静与客观地面对行业现实,承担起了名酒的行业担当。
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降速调整与增长目标的冲突,但就目前的行业形势与长远良性发展来看,降速已经成为行业与企业的迫切需求。
旺季停货,成果几何?
众所周知,每年1月是行业的传统销售旺季,在这一时间节点前后,很少有白酒品牌停货,基本上都要借春节旺季良好行情涨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今年年初的这一轮密集停货,无疑给渠道传递出了不一样的信号。
对此,有行业人士认为,酒企在此时停货,传递出控量的信号,其背后实际上是保价。
以五粮液为例,今年春节前停货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正向反馈。
从价格方面来看,春节期间,第八代五粮液价格持续提升,批价从900元以下回升至940元-950元,稳价效果明显。
而在动销层面,多家券商调研结果也显示,春节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刚性需求仍未减少,茅、五等高端产品动销情况超出预期。而在库存方面,根据节后的多方面调研,五粮液的库存也处于低位。
由此不难看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酒企停货保价的政策符合市场规律、贴合了经销商的实际需求。
对此,有经销商坦言:“五粮液、洋河等这些头部企业的停货,都是为了大力推进产品价格向价值的合理回归,稳定市场价格,也保护经销商的合理利润空间,这对于我们来说肯定是支持的。”
另一位经销商也表示:“看到了企业在行动就是好的,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清现实了,厂商一起努力我们也更有信心。”
2025,控货保价将成常态?
日前,中国酒业协会发布了2025年酒业市场走向预测并表示,“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品牌,2025年开始选择更为谨慎的市场策略,这背后反映出酒企对市场规律的深刻理解。”
有着类似判断的还有南京证券,在其最新的研报中认为,展望2025年,预计白酒龙头公司将更加务实,对于年度任务目标的制定将更加审慎,会合理降速,主动为渠道减压。
实际上,经过了过去8年的高速扩张,白酒行业积累的各类矛盾已经到达了爆发临界点,最为明显的例子便是如今,越来越多经销商不愿再接受厂家压货。
面对这样的情况,酒类营销专家蔡学飞更是呼吁,适当控货以减少供给,可以维持产品价格体系,也是名酒积极适应调整周期,给渠道商减压、保证市场持续良性增长的必要措施。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酒企选择稳健发展,控量保价不仅是应对市场波动的策略,更是对行业发展规律的尊重。
对此,微酒认为,当前形势下,控货保价作为行业调整期的重要手段,既是稳定市场秩序、保障经销商与品牌利益的现实需要,也是为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筑牢根基的关键之举。
展望未来,白酒行业在头部企业的引领下,有望通过合理降速、精准调控,逐步化解库存压力,重塑市场信心,回归稳健、可持续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