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现在又到了候鸟迁徙的季节。最近,云南迎来不少来此过冬的候鸟。今年迁徙季,当地候鸟规模、种群分部和保护手段都有什么变化呢?来看记者的报道。

这些天,在云南新平县的哀牢山金山丫口,海拔2300米的山林间,鸟鸣声大清早就此起彼伏了。监测站工作人员说,入秋以来,候鸟已经在这里分批次“打卡”,不同时段的迁徙种群各不相同。从今年9月开始到现在,哀牢山金山丫口已经环志的候鸟有1400多只。


每年秋冬季,从西伯利亚、中亚、新疆等区域南迁的候鸟一路南下,途中受东南方向沿海和西北方向青藏高原阻隔,很多候鸟聚集到哀牢山一线,使这里成为全球7条候鸟迁徙通道之一。金山丫口候鸟环志监测站是典型的夜间迁徙鸟类环志点,每年有不少从事研究夜间迁徙鸟类课题的专家学者,都到金山丫口的候鸟环志监测站开展科研工作。

鸟类监测环志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通过给候鸟戴上刻有代表环志国家、机构以及鸟类基本信息编号的环标,为鸟类种群习性、迁徙规律、疫源疫病防治等科研工作提供基础资料。金山丫口鸟类环志监测站成立22年来,已累计监测到鸟类63000多只,隶属15目、47科、257种,为区域内候鸟迁徙规律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运用科技手段 候鸟监测保护见成效
如今,在云南的一些候鸟迁徙地,科研人员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提高环志工作的全面性和精准性。

在云南新平县哀牢山金山丫口鸟类环志监测站,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鸟类专家正在给大杜鹃佩戴定位追踪设备。在2024年开展的大杜鹃迁徙轨迹追踪中,科研人员监测到两只大杜鹃飞越了半个地球,几经海洋和陆地,到达非洲南端,这跨越大洋的长途奔袭让科研人员们感到意外惊喜。
据专家推测,大杜鹃的迁徙能力极可能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今年,科研团队计划将大杜鹃的追踪样本扩大到20只左右,进一步探索这一不远万里长途奔袭的“基因密码”。

在云南巍山鸟道雄关,今年工作人员安装了两套鸟类声纹监测设备,能对途经区域内的1200种鸟类发出的叫声进行收集,并运用大数据分析迁徙候鸟的种类和名称。鸟类声纹监测设备仅安装几天,就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雕,以及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天鹅和红交嘴雀等8个品种,共232只。

据了解,目前云南有35个候鸟迁徙关键栖息地,主要集中在哀牢山、横断山、乌蒙山等地。
强化鸟类监测保护 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
近年来,云南各地不断强化鸟类监测保护体系,鸟类种群数量总体呈恢复性增长态势。

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鸟类资源十分丰富。数据显示,云南分布的鸟类有1032种,占中国鸟类种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68种,包括绿孔雀、黑颈鹤等珍稀濒危物种。云南境内分布有71处中国重要候鸟迁徙通道,是东亚—澳大利西亚、中亚—印度等全球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节点,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也让云南成为鸟类生存繁衍的“天然乐园”,并成为全国鸟类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

近年来,云南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鸟类保护体系。“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云南陆续制定野生动物禁猎区、禁猎期及鸟类迁徙通道重点区域保护制度,同时通过护鸟主题宣传、鸟类环志、水鸟同步监测等措施,显著提升鸟类迁飞通道保护能力。

2024年起,云南省结合候鸟的迁徙规律、聚集点的地理位置以及鸟类种类的组成情况,最终确定了首批候鸟迁徙通道重要地点的保护范围,包括7个州市的13个县,共计10个地方作为候鸟迁徙通道重要地点。2025年9月,云南省启动全省保护鸟类活动和打击非法捕猎贩卖鸟类三年专项行动,通过聚合17个部门力量,筑牢鸟类保护防线,推动“鸟类王国”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巩固。最新监测显示,目前云南鸟类种群数量总体呈恢复性增长态势,黑颈鹤、钳嘴鹳等珍稀鸟类现身频次增加,越冬水鸟种群数量比2020年增长约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