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孕沃野,渭水之滨兴农桑。地处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自古便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关中粮仓”的美誉在此代代相传。如今,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现代农业正以蓬勃之势书写新篇:眉县猕猴桃年产量达59.93万吨,全国每7个、全球每10个猕猴桃中就有1个产自这里;陇县奶山羊存栏57.3万只,园区规模化养殖率65%,主导产业产值突破124亿元;岐山县10.81万亩蔬菜基地托起“一碗面”经济,带动9.5万人就业,人均年收入4.5万元。这是眉县、陇县、岐山县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成绩单”,也是宝鸡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宝鸡市锚定现代农业强市目标,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为思路,扎实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率先在全省实现省级及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域全覆盖。截至2024年,全市建成3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14个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园区,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71%,从眉县的“致富果”到陇县的“智慧乳都”再到岐山的“一碗面”经济,宝鸡正以产业园为纽带,在秦山渭水间打造出一个个富民强县的“金招牌”。
岐山县省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
谋篇布局:下好全域发展“一盘棋”
“以前养羊是‘小打小闹’,现在跟着产业园的标准走,不仅不愁卖,还能享技术、拿补贴。”陇县祥润农人养殖场负责人严志耀的感慨,道出了宝鸡产业园建设的深层逻辑——以规划为引领,让特色产业从“散”到“聚”,从“弱”到“强”。
立足地域实际,宝鸡市创新推行“一区引领、一带支撑、多园联动”发展模式,指导各县区因地制宜编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构建起“一县一业、多县集群”的产业格局。作为宝鸡首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眉县猕猴桃产业园规划面积54.18万亩,辐射6个镇,2024年总产值达67亿元,其中猕猴桃主导产业产值60.3亿元;陇县依托“秦人先祖非子关山牧马”的历史积淀和黄金奶带优势,打造规划面积216.3万亩的国家级奶山羊产业园,建成规模羊场216个,形成“万只基地引领、千只场示范、规模场主体”的产业梯队;岐山县则围绕“一碗面”经济,划定9.42万亩省级蔬菜产业园,培育仓颉庙透心红萝卜、水泊村大棚蔬菜等特色基地,为臊子面、擀面皮提供70%的原料供应,2024年“一碗面”经济总产值突破162亿元,正在全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这种‘全市统筹、县域特色’的布局,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能形成规模效应,让每个县的优势产业‘聚起来、强起来’,为乡村振兴筑牢了产业根基。”宝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3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已覆盖猕猴桃、奶山羊、蔬菜、粮食等特色产业,2个国家级、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标杆。
要素集聚:科技生态注入“新动能”
走进陇县东风镇枣林寨村控温高床集中养殖示范区,12座现代化羊棚整齐排列,棚内奶山羊正悠闲进食。“以前冬天羊不爱产奶,羔羊成活率也低,现在有了控温棚,全年都能稳定产奶。”陇县畜牧工作站站长边会龙指着棚内的温湿度传感器介绍着智慧养殖系统。这一变化,得益于宝鸡市为产业园注入的“要素活水”。
科技赋能让农业更“聪明”的场景,在宝鸡的产业园里随处可见。在陕西岐稷隆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传感器藏在菜畦间,喷淋设备悬在半空。负责人牛亚辉点开手机,2200亩地里的 28座大棚实时数据一目了然:“10座智能温室里藏着土壤传感器,缺不缺水、缺不缺肥,数据说了算。远程操控水肥系统,比人工浇水节水 60%、节肥 30%,亩产收益稳定在1.8万元,比传统种植高得多。”
为了让科技真正落地田间,宝鸡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共建27个研发平台:眉县猕猴桃产业研究院攻克了猕猴桃“即食”技术难题,“即食”猕猴桃产量超过总产的10%,带动出口量达到全省70%以上;陇县突破奶山羊性控冻精制备技术,良种覆盖率达65%,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0%;千阳县推广智慧养殖系统,智能化挤奶设备覆盖率45%,养殖效率提升30%。2024年,宝鸡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 69.14%,科技正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在科技赋能的同时,土地集约与生态保护也同步推进。宝鸡统筹新增配套建设用地125亩、设施农用地53亩,保障产业园项目落地。岐山县蔬菜产业园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86%,建成高标准温室大棚800座;陇县推广“羊粪-有机肥-饲草”循环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处理率96%,年生产有机肥5万吨,减少化肥施用30%,“养殖不污染、种植增效益”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陇县东风镇奶山羊养殖基地。
三产融合:全链发展激活“附加值”
油泼辣子是陕西美食的特色,也是做好岐山“一碗面”的灵魂。岐山县德有邻食品生产车间外的秦椒种植基地,农户正在忙着采摘;走进生产车间一股浓郁的香辣味沁入鼻腔,全自动生产线正将秦椒面和滚烫的菜籽油混合,工人们把刚制成的油泼辣子装入玻璃瓶,贴标、封盖、装箱,流水线作业有条不紊。
“我们从周边农户手里收秦椒,加工成油泼辣子、辣椒酱,一年能带动1500户农户增收。”公司总经理吕怀理拿起一瓶油泼辣子介绍,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宝鸡辣椒”为依托,他们实现了产供销及研发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辣椒(秦椒)复合调味品加工,去年销售额突破2.1亿元。
岐山县的“一碗面”经济,正是三产融合的典范。从面粉、面条到辣椒、配菜,全部实现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不仅岐山擀面皮正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臊子面文化展馆、辣椒研学基地每年接待的游客也不断增加,实现“蔬菜种植-精深加工-品牌销售-文旅融合”的闭环,2024年岐山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产值达22.23亿元。
陇县打造“一杯奶”百亿集群,同样走出了全链发展的路子。在陇县羊乳协同创新园区,飞鹤、和氏等龙头企业的智能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年加工羊乳粉能力达10万吨,开发的“澳贝佳”“小羊妙可”等 27个配方奶粉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省份。陕西和氏乳业集团陇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小东说,除了加工增值,陇县还建设了奶山羊文化产业园,开设“羊奶体验馆”,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三产产值达12.5亿元。“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赋能”,这样的产业链才够稳、够长。
联农带农:利益联结共享“致富果”
“我种了3亩设施蔬菜,跟着产业园的技术人员学了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亩产比以前多收2000斤,一年能赚6万多元!”岐山县雍川镇菜农徐海妮拿着刚卖菜的收款单,笑得合不拢嘴。她告诉记者,陕西岐品福食品有限公司不仅保价收购蔬菜,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以前种蔬菜靠经验,现在靠技术,收入越来越稳。”
宝鸡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陇县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党建+龙头企业+养殖户”模式,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良种、饲草和技术,保价回收鲜奶,全县0.92万名专职人员、2.4万名兼业人员从事奶山羊产业,温水镇养殖户通过代养50只奶山羊,年增收8万元。眉县猕猴桃产业园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渠道,农户亩均增收 3000元。
不仅要让农民增收,还要让农民增技能。2024年宝鸡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就业20.4万人,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万元,较全市平均水平高12%。其中,陇县产业园带动4.23万人就业,园内人均收入2.33万元,较全县高27.7%;岐山县蔬菜产业园吸纳1000余名返乡农民工,园内人均收入2.42万元,较全县高20.4%。同时,陇县“山羊卫士”特训团培训1320余人,岐山县培育高素质农民5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会种地”变成“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如今,宝鸡正持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扩面强基”,麟游县生猪玉米产业园、凤翔区苹果产业园、陈仓区蔬菜产业园等加速建设提升,这座关中平原的农业大市,正朝着“现代农业强市”目标稳步迈进,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宝鸡方案”。
岐山县食品产业园蔬菜种植基地。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 陈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