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中心)今日(10日)表示,過去一星期(10月3日至9日)錄得3宗新增類鼻疽個案,3名患者均有長期病患。中心呼籲市民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以預防類鼻疽,並特別提醒高風險群組,包括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在颱風或暴雨後應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減低感染風險。
首宗個案涉及一名居於深水埗的81歲男子。他自9月23日出現發燒、全身乏力、咳嗽及氣促,9月25日到明愛醫院急症室求診,需留院治理。他的臨床診斷為肺炎。病人現時情況穩定。
第二宗個案涉及一名73歲女子,亦居於深水埗。她自10月3日出現發燒、發冷及全身乏力,同日到明愛醫院急症室求診,需留院治理。她的臨床診斷為敗血症。病人現時情況穩定。
第三宗個案涉及一名44歲男子,居於東涌。他自9月29日出現神志不清,翌日(30日)病情惡化及呼吸困難,被送往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室並留院治理,他的臨床診斷為肺炎及敗血症。病人於10月1日因肺炎去世。
3宗個案的臨床樣本經化驗證實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反應。中心正調查個案的感染源頭,初步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上述個案屬散發個案,沒有資料顯示這3宗個案與本港早前錄得的其他確診個案有流行病學關連。
截至10月9日,本港今年錄得16宗類鼻疽個案。2024四年共錄得23宗類鼻疽個案。
導致類鼻疽的病菌一般不會人傳人或經動物傳人,但可存活於本地環境。類鼻疽在香港屬風土病,本港每年亦有錄得類鼻疽個案。
根據文獻,類鼻疽個案於颱風或暴雨後較常出現。颱風或暴雨後,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曝露於地面,並隨着強風或暴雨令病菌更容易散播,從而令類鼻疽個案有機會增加。
就此,颱風和暴雨期間市民應盡量留在室內,避免前往可能出現水浸的地區,亦不應涉水或接觸泥水和泥土。同時,高風險人士應避免使用雨水渠道附近的道路,以免接觸可能由污水產生的氣溶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