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北京爸爸的吐槽火了,内容大概就是:辛辛苦苦供女儿上了211大学,本以为从此可以坐等女儿光宗耀祖、改善家庭条件,结果女儿转头就要考研,还疑似"假装努力"2年。这位老父亲的心情,大概就跟买了涨停板股票,结果发现是ST股差不多——说好的投资回报呢?
这事儿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位每天风雨无阻接送孙子的张大爷。有天我问他:"您孙子不是都上初中了吗?"张大爷吐着烟圈说:"这不等着他考清华嘛。"你看,中国家长对教育的期待就像北京的房价,总觉得还能再涨涨。
但现实往往很骨感。就像这位北京爸爸发现的那样,女儿考上211后非但没有立即变现,反而开启了"考研理财产品"模式——持续投入,回报待定,风险自担。更让他心塞的是,这款"产品"还附带暴饮暴食、昼夜颠倒等增值服务。要我说,这届家长太难了,养孩子比炒A股还刺激,至少股票跌了还能割肉,孩子总不能说不要就不要吧?
评论区堪称当代教育众生相。有人高呼"儿孙自有儿孙福",活像看破红尘的得道高僧;也有人坚持"养儿防老"的古训,把亲子关系算得比Excel还精确。最绝的是那位自称小学没毕业却培养出律师儿子的网友,这故事励志得让我怀疑他是不是偷偷读了《卡耐基成功学》盗版书。
说到考研,现在简直成了年轻人的新型啃老方式。以前是"爸妈我饿了",现在是"爸妈我要考北大"。我认识个姑娘,考研三年,专业书没翻几页,倒是把学校周边外卖吃出了VIP。她爸说支持女儿追梦,但看着银行卡余额,梦做得有点贵。这让我想起那个段子:什么是持续性梦想?就是家长持续性打钱。
不过说真的,这些"躺平考研族"也挺冤。他们就像被赶上架的鸭子——本科扩招让学历贬值,就业市场又要硕士起步,中间还夹着个"35岁退休"的传说。前有狼后有虎,除了继续读书,好像也没别的路可走。难怪现在图书馆比网吧还热闹,只不过人家打游戏要钱,他们读书要命。
那位北京爸爸最扎心的发现,可能是女儿靠吃东西缓解焦虑。这届年轻人压力有多大?看看奶茶店销量就知道。以前说"知识就是力量",现在知识都转化成脂肪了。我表妹备战公务员考试时,体重和刷题量成正比增长,最后虽然没考上,但成功获得了"相扑选手预备役"的荣誉称号。
有意思的是,评论区有句话很精辟:"考上大学时已经光宗耀祖了,你还指望一个人光宗耀祖一辈子?"这话说得,跟要求中了一次彩票的人必须期期中奖似的。要我说,现在的教育就像买盲盒,家长砸重金抽到了"211"款,拆开发现里面还附赠"考研""考公"系列隐藏款,惊喜不惊喜?
其实最魔幻的还是那个"初中没毕业开律师事务所"的案例。按这个逻辑,我邻居家二狗子小学辍学现在当包工头,是不是能论证"读书无用论"?要真这样,教育局该改名叫"锦鲤培养中心"才对。不过话说回来,当看到评论区有人认真追问律所地址时,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诈骗短信总有人上当——这届网友的真诚,连骗子都感动。
说到底,这场教育马拉松里没有真正的赢家。家长像买了终身会员却看不到剧终的观众,孩子则是被弹幕刷屏干扰的主角。那位北京爸爸的困惑,本质上是对教育投资回报率的灵魂拷问:说好的知识改变命运,怎么改着改着就改成"全家吃土"了?
也许我们该调整下预期。教育本来就不该是稳赚不赔的理财产品,它更像是个开放式沙盒游戏——有人建成摩天大楼,有人专注种土豆,重要的是玩家自己乐在其中。如果非要给教育定个KPI,我觉得"不当街溜子"就算达标,毕竟现在街上遇到个精神正常的年轻人,都得感恩学校和家长没把他逼疯。
最后想对那位北京爸爸说:您女儿至少还愿意考研,我认识个哥们儿毕业直接在家研究《母猪产后护理》,穷极无聊呗,那才叫真绝望。至少考研还能说是为了学术,研究母猪算什么?提前备战中年转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