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的穹顶(宁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蜜瓜种植基地内,来自广东、上海等地的采购商代表团成员跟随基地技术员穿行于藤蔓交错的大棚间。一颗颗金色的蜜瓜悬挂在数字化滴灌系统覆盖的藤架上,技术员轻点手机屏幕,实时显示棚内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
“大家请尝尝,这是我们新培育的‘都知果5号’,糖度适中,货架期比传统品种延长15天。”技术员话音刚落,代表团成员上海蔬菜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孙燕敏咬下一口蜜瓜,清甜的汁水在口腔迸发。“这口感比进口蜜瓜还浓郁!”她边说边用手机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屏幕上立即跳出蜜瓜从种植到分拣的全流程溯源信息。
这一幕,正是第十届“全国知名蔬菜销售商走进宁夏”活动的生动缩影。当天,来自全国的900余名嘉宾深入银川、贺兰两地的蔬菜基地,通过实地考察、品鉴交流,见证宁夏冷凉蔬菜产业从田间到高端市场的跃升之路。
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菜”
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农业农村部规划确立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生产优势区域和设施农业重点发展区,凭借其充足的光照资源、丰富的热量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以及显著的昼夜温差优势,加之优质的水土资源与洁净冷凉的无污染环境,为培育特色优质农产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自然禀赋。
然而,宁夏并未满足于“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近年来,自治区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积极引进和推广智慧农业技术,通过改善种植技术、全产业链使用大数据平台等一系列举措,努力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为冷凉蔬菜产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走进凯盛浩丰(银川)智慧农业基地,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调配养分,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至云端……这一幕展现了宁夏冷凉蔬菜产业从传统耕作向智慧农业的跨越。
固原市原州区,菜农采用“三零”种植模式(零化肥、零农药、零激素),通过水肥一体化、生物菌剂施用等技术,实现化肥农药减量20%-30%,土壤连作障碍有效缓解;日光温室轻简化绿色栽培模式和卷帘机止停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推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示范推广。新技术的集成应用不仅实现产量提升,更让“宁夏菜”成为绿色品质的代名词。
在宁夏兴耘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万亩基地温湿度、光照等数据,指导农户精准种植,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新零售平台通过数据直采,将宁夏菜心48小时内送达长三角商超。宁夏供港蔬菜通过全程冷链物流,依托“基地直供超市”模式,48小时内从田间直抵广州、深圳商超,科技正重塑传统农业链条,推动宁夏从“卖产品”向“卖标准”升级。
宁夏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合作,突破种业创新。十年间累计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2650个,自主培育番茄、辣椒等新品种70余个,菜豆繁种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建成冷凉蔬菜良种繁育基地9个、新品种展示园3个,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体系日趋完善。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在大会上指出:“空天地一体化遥感技术将推动蔬菜生产迈向机械化、智能化。”目前,宁夏建成集约化育苗中心187家,年育苗能力达29.1亿株,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新技术集成应用率达80%以上,日光温室轻简化栽培等多项技术被列为全国主推技术。
联农带农:从“单打独斗”到“利益共享”
在固原市西吉县马莲乡,村民张桂兰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每年不仅能获得租金,还能在育苗中心务工增收8000元。“以前守着几亩薄田,现在成了产业工人。”她的故事,正是宁夏联农带农机制的生动注脚。
为激活乡村新动能,宁夏创新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利益联结机制;兴庆区穹顶农业推行“四金一利”(租金、薪金、股金、保障金+利润分红),带动30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3.5万元;宁夏兴耘田集配中心联结1245个田头冷库,带动农户亩均增收4200元;固原原州区齐力合作社通过“四带”模式(带技术、带订单、带销售、带分红),年产值突破4705万元;西吉县火集村以党支部为核心,整合闲置资产发展订单农业,基地产值可观。这些模式让农民从“单打独斗”转向“利益共享”,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在各种政策的保驾护航下,宁夏累计投入290亿元社会资本支持冷凉蔬菜产业,建成13个集配中心、1245个冷链设施,培育309家流通主体。2024年,全区蔬菜产业带动70万人就业,户均增收超3万元。金融、税收等部门亦发力助农,让农民“钱袋子”更鼓、“心劲儿”更足。
品牌突围:从“深闺产品”到“国际名片”
近年来,宁夏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以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契机,持续深化“冬菜北上、夏菜南下”发展战略。通过大力推进冷凉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已成功构建设施蔬菜、供港蔬菜、露地蔬菜及西甜瓜四大主导产业体系,形成三大特色优势产区:引黄灌区设施蔬菜与供港蔬菜生产优势区、中部干旱带西甜瓜与黄花菜生产优势区及南部山区露地蔬菜生产优势区,实现区域布局优化、规模效益提升、标准化生产普及和产业化水平跨越式发展。
得益于这一科学布局与产业基础的夯实,宁夏蔬菜的产销对接取得了显著成效。连续十届“知名蔬菜销售商走进宁夏”活动,共达成基地建设、技术合作及订单销售协议1026项,签约总金额达153.92亿元,2025年签约额再创新高。吸引盒马鲜生、百果园等巨头落户,北京新发地、上海西郊国际等20个外销窗口,将宁夏蔬菜送入不同终端渠道,让产销对接进一步打通市场动脉。
在“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战略布局市场中,通过“宁夏精品中国行”活动在上海、杭州等地推介;短视频矩阵“六盘山珍”直播带货,年销售额超亿元。2024年,宁夏冷凉蔬菜外销比例再创新高,产值突破243亿元,“宁夏菜”正从“深闺产品”成长为“国际名片”。
“宁夏菜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夏季市场份额达90%,彭阳辣椒远销15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负责人用数据诠释品牌的力量。宁夏菜心、西吉西芹、彭阳辣椒等18个地理标志产品享誉全国:宁夏菜心通过欧盟认证,获全球通行证;“宁夏青”油菜在上海市场溢价30%,掌握定价权;“宁夏菜心全程质量控制订单生产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示范案例。品牌影响力的提升,离不开产销对接的深度拓展,地理标志铸就品质高地。
从六盘山麓到珠江之畔,从田间地头到世界餐桌,宁夏冷凉蔬菜以科技为翼、以联农为基、以品牌为帆,正驶向高质量发展的蓝海。正如中国工程院邹学校院士所言:“宁夏的实践证明,特色农业完全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这场“绿色革命”,不仅让“宁夏菜”香飘四海,更让农民在产业链中共享增值收益,绘就了一幅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国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