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结莎街道,坐落着一个名为红星社区的多民族聚居区。这个成立于2023年5月的社区,延续了60年代“红星公社”的名称,寓意“闪闪红星心向党”。
7月29日,记者跟随“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丽西藏”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深入红星社区,探访该社区在推进基层治理中的创新举措和生动实践。
走进社区,整洁的道路两旁是崭新的居民楼,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社区动态,不远处的红“新”驿家门前,几名外卖骑手正在休息交流。这个聚居着汉、藏、回等23个民族4365户11000余位居民的社区,正通过创新的“六微六融”模式,打造雪域高原上的民族团结“新样板”。
社区治理的智慧化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在党群服务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事件办结率99.34%”的数据。这个数字背后,是社区探索的“党建+网格+数字治理”新模式。通过智慧平台,居民反映的问题最快两小时就能得到解决。“去年德吉小区改造线路(蜘蛛网)时,正是通过‘线上投票+邻里下午茶’的方式,让20年的老旧线路得到彻底整治。现在连我们老人都学会了用手机参与社区议事。”居民次仁格桑对社区党支部书记晋美旺久说。这种高效治理得益于社区创新的“345工作法”,将琐碎的社区工作变成了系统化的治理工程。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社区为新就业群体打造的红“新”驿家。这个由废旧仓库改造的空间,提供免费休息、茶水、上网、淋浴等10余项服务,日均接待量达120余人次。“到这里有种回家的感觉,能避雨,能冲澡,还能充电。”外卖骑手张磊磊说。
此外,社区还在驿站旁设立了红星洗车场,这个集体经济产业每年能为社区创收8万元,同时也为出租车司机等群体提供了优惠洗车服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如今,新就业群体主动融入社区治理,担任“民生观察员”“治安瞭望员”等多重角色。他们充分发挥走街串巷的职业优势,累计上报安全隐患26起,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补充力量。这种“双向奔赴”的治理模式,既增强了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也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记者 卓玛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