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在今日(15日)舉行的「提升香港物流競爭力」圓桌會議上,政府與業界代表共同探討香港物流業的未來方向,並公布《香港現代物流發展策略》,從智慧化、現代化及土地供應等多方面推動行業升級。
運輸及物流局副秘書長陳婉雯介紹《香港現代物流發展策略》。新策略以數據為核心,鞏固香港「空運與海運」的樞紐地位,具體措施包括:推動與內地的「鐵海陸江」多式聯運,與大灣區港口合作開發特色物流產品;透過行業數碼化、優化「第三方物流服務供應商資助先導計劃」,並推出「智慧及綠色物流專業培訓計劃」;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合作擴大「物流科技博覽」,提供更全面的諮詢服務。
為重塑行業高端形象,政府將透過「物流推廣資助計劃」鼓勵業界舉辦智慧物流主題項目,跨界合作塑造「智慧、創新、高端」品牌。土地供應方面,短中期將推出四幅共19公頃物流用地(首幅已於2025年2月招標),長遠則以北部都會區為重點,規劃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37公頃用地,打造現代物流圈,相關研究結果將於今年內公布。另外,針對美國關稅政策,運輸及物流局提出五大應對策略,包括開拓新興市場、加強大灣區協作、豁免部分貨物許可證、擴展航運網絡,以及深化國際港口合作。
立法會議員陳學鋒及劉國勳均強調,香港作為亞洲物流中心,物流業是本地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為應對社會變革和科技發展,業界亟需轉型,一方面提升人才與設施競爭力,一方面在區域競爭中尋求合作機遇。
香港中文大學亞洲供應鏈及物流研究所所長張惠民表示,過去一年來,香港國際機場的貨運量持續增長,證明香港港口的靈活性和效率備受國際認可,未來需要進一步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航與物流專業人才,強化香港的全球網絡優勢。
香港物流協會主席袁美儀認為,美國發動的貿易戰反而凸顯香港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強調軟實力(如ESG專才)是無法複製的優勢。她指出,香港的應變能力、國際化人才和自由開放市場,其他地區難以模仿,尤其香港在ESG領域的發展潛力巨大,若能結合AI技術升級,將為物流業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順豐同城首席財務官執行董事陳希文則指出,現代物流業已超越傳統快遞服務,供應鏈管理與金融結合是未來趨勢。他建議,香港可透過跨境電商促進物流發展,並將貨運系統與金融服務結合,例如發展供應鏈融資。他表示,中國的快遞總量居全球第一,香港若能在此領域創新,相信能同時發揮金融與物流的雙重優勢。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傾芫報道)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