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日前,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全球首款“急救(转运)无人机”,在浙江、上海两地完成了模拟海上伤员急救转运、院前病员前接救治、战场伤员救治后送等实战应用演练。
“0303, 101高地北侧有一名重伤员,需前接救治,收到请回答。”
随着救援指令的下达,“急救(转运)无人机”实战应用演练正式开始。在战场环境演练现场,无人机安全降落到了35公里外的“急救中心”;在“海上渔民受伤”救援现场,无人机飞抵船只甲板后,将患者转移到机载的“智成急救舱”内,在转运途中对其进行“呼吸、监护和输注”等生命支持;在院前病员前接救治的演练现场,无人机还为突发心脏病患者进行了除颤等急救措施。
“急救(转运)无人机”项目负责人黄余红:我们的伤病员在这个舱里面,运用我们自主研制的急救一体机来对伤员进行现场的救治,现场的救治能够自动给伤员提供呼吸、心电监护、输液、除颤,超声的五种功能的救治。
我国自主研制 可在各类极端条件下运行
据了解,该“急救(转运)无人机”,是我国“首台套、补短板”的重大科研攻关专项孵化出的产品。可在-25℃至46℃的极端温度范围、海拔5000米的高原环境,以及6级海况的海上条件下稳定运行。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本次紧急救援无人机的应用演练的试飞成功,标志着我们无人机在救援现场与后方基地伤员转运衔接方面能力的一个极大的提升,也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