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今年是国家湿地公园创建20周年。国家林草局近日发布,20年来,我国高质量推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共设立国家湿地公园903处,有效保护了全国240万公顷湿地,为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提供了充足空间。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快构建湿地遥感监测体系、巡护管理体系,以占全国4%的湿地面积抢救性保护了一大批高生态价值湿地资源。同时不断优化湿地公园旅游观光、文化体验、自然教育等产业发展,目前,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免费开放,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司副司长董冶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700多个,截至目前,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共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初步构建了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探索积累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保护发展经验。”
同时,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近五年累计营造红树林8800多公顷、修复红树林8200公顷。推进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除治湿地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7.33万公顷,遏制了互花米草无限扩散的态势,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作出了贡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闫振称:“加快构建新型保护地体系,制定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不断提高保护成效。强化国际合作和科技支撑,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
国家湿地公园创建20周年:各地协同保护湿地 守护生物多样性
作为城市的天然绿肺,湿地公园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它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以及调节气候,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目前,各地正多措并举协同保护湿地,守护生物多样性。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当地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原则,持续升级湿地治理方式,探索形成湿地为“玉”、周边为“金”,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金镶玉”模式。截至2024年底,西溪湿地维管植物971种、昆虫918种、鸟类224种,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750种、441种、155种。
在福建汀江国家湿地公园,当地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目前,湿地面积达466.8公顷。当年的“火焰山”如今变成了湿地公园,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蓄水保土能力有效提升。
在江西玉峡湖国家湿地公园,当地开展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地面空气水分土壤监测仪监测,对湿地公园的水质以及800多种动植物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保护。
江西省峡江玉峡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主任肖晓东称:“与公园设立时的调查数据对比,记录的物种数量增加了368种,生物物种数量与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国家湿地公园创建20周年:“打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种可能
各地在建设国家湿地公园过程中,还通过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产品和优质的生态服务,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打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种可能。
这几天,地处湖南沅江的琼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在离岸较近的浅水区种植沉水型水草。今年,这里已种植水草约30万平方米。
经过多年的治理,琼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水下森林”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起来。林水相依间,当地还铺设步道、自行车道等,方便市民前来休闲锻炼、踏青赏春。
在吉林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这里的鸟类种群数量连续三年保持增长,当地在保护优先前提下,开发了生态观鸟等低碳旅游项目,保护与开放并重的管理模式既守护了生物多样性,又通过生态旅游收益反哺湿地维护。
在江西峡江,当地将玉峡湖国家湿地公园周边乡村打造成旅游景区,村民通过发展民宿、渔家乐等业态,2024年户均增收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