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國際地緣政治愈趨複雜、多變,但香港依然恪守國際化、高包容性及多元化的優勢,並獲國家堅定支持打造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是全球唯一擁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的城市,有利匯聚國際高端人才交流合作。今年1月上任的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特別提到國際政治角力等因素影響下,或有機會讓更多海外學者及內地生考慮來港發展,會是本港大學招募人才的好時機。該校亦密鑼緊鼓制定2026至2030年的策略計劃,重點之一正是要建設人才樞紐,把最優秀人才匯聚港中大。
國際局勢變化,對學術及科研界也難免帶來衝擊。近月出現在美華人科學家歸國潮,歐洲多地亦正計劃更積極吸納人才。「在招募(教職員)方面,可能會有部分教授選擇考慮來港工作,所以這(大環境)可能是一個機會,讓我們進一步招募更多人才。」身兼香港科學院院長的盧煜明,近日接受訪問時闡述在當前全球變局下香港的人才機遇。
港擁低稅制及灣區市場優勢
他認為,當學者在外碰上動盪時代,或會開始考慮選擇到其他地方工作,「而香港近年正在大力搶人才,同時積極推動創科,加上香港本身有低稅制、大灣區市場等優勢,這對於想發展科技、想落地、想創業的教授而言,就有可能會選擇在這時間加入我們。」
同樣地,內地精英學生亦有更多機會考慮來港升學,「一些內地生本身可能想去美國知名大學進修,但見到有動盪之後,就有可能改為選擇香港。」因此他強調,即使本港大學面對削減撥款,但招聘人才方面「一定要給足夠資源去做!」
主動奔赴各國推介香港教育
盧煜明續指,港中大設有多項招聘計劃,自2023年至今已招募約150名學者,他們來自約20個國家或地區。而非本地生方面,2024/25學年起政府資助大學非本地本科生限額提升至40%,港中大現時最新比例為23.6%,「其實都升得幾快,但同時亦不能升得超快,始終要考慮宿位等配套因素。」
他特別強調,未來會繼續擴大規模以招收更多精英學生,特別是致力吸引更多不同地區的優秀學生來港升學,「希望提供更多機會給以往較少有學生來港讀書的地區,例如我們有一些創新性項目,包括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的重點學校,邀請他們的輔導升學老師到香港,多認識一下我們,覺得港中大可以是他們學生未來升學的其中一個選項。」
另一方面,盧煜明強調,提升學生體驗是大學未來的發展重點之一,港中大作為香港唯一設書院制的資助大學,他認為有關制度能為學生帶來全人教育,未來有意進一步發展研究生書院。「劍橋、牛津是有超過一個研究生書院的,但凡事都要逐步去行。所以首要是行第一步,建第一個(研究生)書院,有策略去做……當然我們大學規模不小,最終多於一個也好正常」,他坦言當中仍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包括選址、善長支持等,期望能在下個五年計劃中做出成果。
被問到大學招收非本地生時,如何更好地應對「假學歷」問題。盧煜明強調,本港各大學均有必要進一步完善,他分享近月大學校長會正檢視如何通過人工智能(AI)加強把關,「我們找來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專家,建議一些系統,當然我們也要看看這些系統的可行性。」
開源優化運作 發展科創研究
香港面對公共財政的挑戰,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提出,八所資助大學撥款會以「2-2-2」進行節約,即2025/26年度至2027/28年度連續三個財政年度,各節省2%開支。教育局亦要求八大從過去政府撥款的「一般及發展儲備基金」111億元結餘中,向特區政府退還40億元,其中香港中文大學要歸還10.41億元,為各大學中最多。盧煜明強調,該校樂意與特區政府共渡時艱,但坦言此舉也為大學帶來一定壓力。
「我們大學管理層已因此舉行多次會議,討論各部門會如何受影響,並檢視當中的運作能否變得更有效率,完成我們想要做的工作。」盧煜明表示,在財政挑戰下,個別不急切或非必要的項目或會延遲一點,但包括「提升學生體驗」、「推動研究及創新」、「建設人才樞紐」、「促進校友和社區參與」、「加強國際化」等未來重點範疇,仍有必要繼續推進發展,「例如發展科創研究,要達至全球領先,這是要優先要去做的。因為不進則退,即使政府削減撥款,我們仍然要在其他地方找資源,支持這些項目推進。」
大學有技術 創收看長線
談及「開源」策略,盧煜明指,除了籌募捐款外,創科亦有機會為大學帶來收入。惟他同時強調,所謂創科帶來收入,並非單純直接指「發明品為大學賺錢」,「如果經常只聚焦『直接賺錢』,是比較短視的。其實更多時候發生的情況是,大學有技術,教授學生開公司取得成功,讓整個創科生態圈活起來,能聘請更多大學畢業生,又或幫助城市經濟發展。有了這些成功(個案)之後,教授可能再捐款給大學。」
盧煜明相信,這種情況正符合香港發展創科和智慧城市的策略,又強調大學其中一項重任是回饋社會,「不會說要有專利、有錢賺先去做(研究)」,未來同樣會繼續從事不同的公益項目。
期待與港第三間醫學院合作
特區政府上月公布,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在截止前共接獲3份建設第三所醫學院的建議書,分別來自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並預期今年內完成評核,向政府作出建議。曾任港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的盧煜明表示,相信第三所醫學院不但有助增加醫生人手,並會帶來更多新思維,有望對香港的醫療系統帶來新的啟發。被問到會否擔心構成競爭,盧煜明相信,香港生物醫學領域的發展空間很大,又期待港中大日後能與第三所醫學院促進更多合作。
「我看報紙知道,不同申請院校都找到一些好強的合作夥伴,也有一些好出名的教授支持,包括有些諾貝爾獎得主,所以我都拭目以待,想看看最終結果會是選出哪間。但無論最後選出是誰,將來我們都會好期待跟他們合作。」盧煜明相信,各申請院校都提出創新醫科教育及科研模式,並會將各自既有的強項融合改進,尤其希望看到各院校與其外來合作單位展示協同性。
同一時間,港中大醫學院的四年制第二學位醫科課程,亦將於9月入學,盧煜明表示,雖然港中大醫學院過去一直都有取錄第二學位學生,「但今次是給他們度身訂造一個課程,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個新的、重要的發展。」未來第三所醫學院亦將主力招收第二學位學生,「到時我們當然亦會看看,在這方面彼此如何分享心得,並在第二學位醫學教育等方面,促進更多合作。」
履新三個多月 前所未有充實
被問到上任校長至今的感受,盧煜明笑言,這三個多月的時間表是前所未有的充實,「雖然好忙,但我覺得好有意思,每做一個決定都會帶來好大影響,所以我都有個sense of responsibility(責任感)。」他又提及,港中大未來將有兩位副校長退休,因此會繼續物色人選;跟校董會之間的合作方面,他指自己幾乎每日都有跟校董會主席溝通,形容彼此合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