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人工智能為各行各業賦能,「人工智能+」行動強調深化人工智能研發應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群,醫療作為人類福祉,更是革新醫療行業的未來。香港科技大學於今日舉辦「業界交流日 (Industry Engagement Day+)」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及醫療科研為主題,匯聚業界交流,探討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科技將如何革新醫療行業的未來。同場亦展示多個科大科研團隊所開創的醫療創新發明,涵蓋疾病治療、檢測、診斷及預後治療等範疇。
宏聲醫療科技展示其研發的低頻超聲波技術,可取代傳統玻璃體內注射(俗稱「眼內打針」)。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孫瑋良表示現行玻璃體注射需在距角膜緣3-5mm處進針,必須精準避開晶狀體與視網膜,操作誤差容許範圍較窄,而新技術利用特定低頻波段,將眼表藥物直接推送至眼底,並刺激細胞加快吸收,不但安全性較高並適用於所有需眼內注射治療的視網膜病變,如糖尿病黃斑水腫、視網膜靜脈阻塞等。
此外,傳統眼內注射連同消毒及護理需約10分鐘,新技術則可在5分鐘內完成,且無需術後特殊護理。設備現已進入量產前最後階段,單次治療成本將與傳統注射相近,孫瑋良指:「我們不希望患者因為要使用新科技,導致治療成本增加。」目前該公司正和全球大型藥廠合作,透過技術授權與藥廠共同開發產品,孫瑋良期望將來產品在臨床應用時,就已經能夠針對現有針劑提供新的用藥方法。

衞生署署長林文健在出席活動致辭時表示,AI正在重塑整個醫療版圖,它在疾病治療和預防方面的革新潛力令人振奮,正如現場展示的,AI已在醫學影像、病理信號分析和精準診斷領域建立完整體系,不僅能篩選無數藥物候選方案,更能為慢性病管理帶來創新方法。他特別提到設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將整合內地、美國及香港的研發資源,加速創新醫療方案的驗證與應用。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當AI與基礎科學交叉融合,將徹底改寫醫療保健模式,開啟診斷、治療(例如以驚人準確度檢測疾病、設計療法)、預測複雜生物結果(從解碼蛋白結構到臨床醫學影像分析)等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過去需數十年才能實現的發現,如今可能縮短至數月。加上政產學研投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我願稱之為從0到無限的過程。

騰訊 AI Lab AI 醫療首席科學家姚建華、分子之心創始人及清華大學卓越訪問教授許錦波、商湯科技副總裁及上海交通大學清源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少霆,以及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陳浩,分別在會上進行了主題演講。及後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更主持了座談會,與一眾嘉賓探討AI對醫療行業,並為成立第三所醫學院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