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僖)今年財政預算案,特區政府繼續積極推行「無處不旅遊」,訪港遊客數量大致恢復,遊客消費力卻遠不如從前。「香港應該如何搞旅遊?」文匯報新媒體中心《香港最熱門》欄目請來香港旅遊業工會聯合會理事長梁芳遠,她指出現在「遍地開花」搞旅遊績效差,應該「回歸基本面」,應利用香港地道的旅遊資源,專注精力發展傳統旅、節慶旅遊,建議集中精力打造啟德到觀塘海濱的優質旅遊區,「成熟一項推一項」,以及持續推動優質服務、改善服務業服務素質。
心痛
梁芳遠表示,香港各區「大搞旅遊」下,出現不少名不符實的旅遊噱頭,遊客到訪後大失所望,以至有訪客不時推出所謂「香港旅遊十大中伏點」等貼文,每次看到,她都覺得十分羞愧:「我覺得很丑。這樣很不好,你誇大旅遊項目,他們來了,很失望,其實這是最讓人心痛的。我們做旅遊業的人,希望的是每一個客人來了之後,會喜歡、並且告訴我們他們會再來,他們還會回去告訴他們的親朋好友、他們身邊的人,說『香港很好玩、你們快去!』這才是我們最想要的效果。而不是來一次、失望一次。每名遊客說一次失望,我們的心就痛一次。」
她形容這樣「亂搞旅遊」,其實對於旅遊業來說,是一種毒藥,希望相關部門認真聽下業界的建議,「要做我們真正擁有獨有資源的好項目。始終要聽聽我們的意見,搞旅遊,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
什麼才是「香港無處不旅遊」
「我相信國家領導人提出來『香港無處不旅遊』,並不是真的讓我們,到處強行找出旅遊點來,只是想提醒我們,要挖掘我們香港自己的特色,好好利用香港獨有的旅遊資源,發展好香港的旅遊業,我相信應該這樣去解讀。」梁芳遠反映現在各區出現盲目開發旅遊項目現像,「有條件就做,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做,我覺得很搞笑。」她強調小打小鬧、勉強開發的旅遊項目,很難做到有吸引力:「如果你硬要找些歷史因素,在某一個區裏建一堵牆,或者畫一些畫出來,或者有個小瀑布,就說我們這裡也可以做旅遊……不能這樣一廂情願。這些沒什特色的小項目,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遊客為什麼要專程來香港看?這些缺乏配套的小型景點,對遊客來講沒有吸引力。」
如何發展香港仔海濱
今年財政預算案亦提出,要重點發展海濱旅遊資源。專訪適逢在香港仔海濱進行,欄目主持人就「考考梁芳遠」:「這海濱很美麗,你認為應該如何發展?」梁芳遠說:「香港仔是香港的一個寶地,香港仔由一個漁村發展成鬧市,仍然保留着避風塘美景。所以這裏最適合發展與漁業相關的節慶活動。這里有香港獨有的文化和美景,別的地方體驗不到,遊客就一定會來,不過吃多貴、住多貴都要來,因為這裏好玩,能帶給他們一種特別的感受。」她強調發展旅遊的「秘訣」:「這種旅遊感受,是在其他地方不可能找到的時候,這裏就會成為他們必來的地方,才能給遊客一個深刻的印象,給他們留下『香港那麼美』的美好回憶。」
她希望香港仔海濱,能回到幾十年前那種熱鬧景像,有人表演唱粵曲,有馳名艇仔粥、炒田螺、避風塘炒蟹等等,恢復香港仔系列地道的傳統風味小吃。主持人問,為何這些傳統小吃、旅遊項目漸漸消失?她相信因為很難申請相關各種牌照,包括難以批准明火煮食、佔地經營等等。她建議能成立推動旅遊發展的高規格、跨部門小組,為相關旅遊項目一站式辦理許何證、拆牆鬆綁:「作為管理的人,如果那件事對香港的發展好的話,應該有困難就去解決。多大的困難,我覺得總可以解決。如果你說牽涉的部門很多,那也完全可以坐一齊,大家三方會議、四方會議、五方會議,齊心協力去達成這件事。」
發展持續一周以上的節慶活動
梁芳遠建議政府牽頭、聯合業界,發展持續一周以上的節慶活動:「其實每個地區、或者國家,要發展旅遊業,少不了營造一些持續一周以上的大型節慶活動。持續時間夠長,才能吸引客人留下來接連參加數天的活動,才能增加過夜客、提高訪客消費水平。」她建議利用香港各區的傳統節日,營造各種大型節慶活動,並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配套互動參與活動,聯合相關業界提供交通、吃喝、玩樂、住宿等各項旅遊配套。例如香港著名的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大坑舞 火龍及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等等,都可以發展成香港獨有的大型節慶活動。
活化觀塘海濱長廊和郵輪碼頭
「我們考察那里好幾年,我們就覺得那個地方是最適合的,如果要搞夜繽紛,那裏真的可以24小時都繽紛,完全可以做得到,而且可以一直連到郵輪碼頭、啟德體育園,將郵輪碼頭的無敵海景發展起來。」梁芳遠口中發展旅遊的寶地,是觀塘海濱長廊。她說:「觀塘的海濱長廊那裏可以有很多元素放在裏面,有寬闊的表演場地,也可以活化出很多展覽,反映香港工業發展史,因為附近都是很多空置的工廠區,是六、七年代香港工業發展的代表地區。」
發展旅遊,少不了要先設計好,提供足夠的香港美食。梁芳遠說:「飲食方面,我們比較希望政府多扶持一些傳統小商戶的地道飲食,而不是連鎖餐廳。政府聯合各界營辦一個海濱長廊旅遊區出來,結果全是連鎖餐廳、商鋪,就失去地道特色,損失很多旅遊吸引力。」而觀塘海濱也很適合經營美食街:「因為離民居遠,不擾民。前面那海濱的那一排工廠大廈,很適合發展飲食業,可以存儲足夠食材,不需要走很遠的地方進貨。」
她形容:「那裡也很適合發展旅行團,空間大,停旅遊巴很方便。附近又有酒店,就算步行到地鐵站也不遠。活化成為一個具吸引力的大旅遊局,所有的條件都具備了。」但她很遺憾地說,業界向某位主管官員提交構想,對方只是淡淡回應一句:「計劃挺有趣,挺吸引。但如果要發展起來,涉及的部門太多了。」結果,計劃擱置至今。
開放旅行團、推動綠色旅遊
香港有極為豐富的山海旅遊資源,有佔全港土地總面積約四成的郊野公園,有無敵海岸線,有世界一流的地質公園,如何發展「綠色旅遊」,也一直是香港旅遊業的熱門議題。梁芳遠說:「我們一直想多做一些地質公園旅遊,最大的問題是,交通很難到達。我們和有關部門反映的時候,他們就說,地質公園最重要環境保護,因此不能讓旅遊巴士進入。」她說理解地質公園環境保護的重要,但不應該做得「那麼極端」:「要發展地質公園旅遊,其實要做好環保,更加要發展旅行團。有導遊帶着,才能做到教育和規管的工作,教導團友要怎樣愛護環境,要如何分流處理垃圾。現在不准旅遊團進入,全是自由遊散客,他們進去地質公園會否好好保護環境,全靠他們自律自覺,其實這反而是很難實現的事情。」梁芳遠感慨不應該將旅行團污名化,香港各界應該支持恢復旅行團訪港:「一個地方要搞旅遊,怎麼可能不搞旅行團?多搞旅行團,旅遊業才能發展起來,才能說好香港故事。」
如果政府擔心旅遊巴進去太多形成污染,那麼可以計劃性安排。梁芳遠說:「可以像以前沙頭角那樣,每天每個月放一個相應名額,給旅行社自己報名,先到先得。搶到名額,旅行社就自己組團進入。」而現在要安排一個地質公園旅行團很不現實,要提前三個月申請,要向兩個部門申請許可證,包括漁護署和水務署。要等兩個許可證批下來,才批準組一個團。不少人想當然,以為批一個名額出來,就可以組一個團進去,但哪有這麼簡單,因為很多不確定性,不敢先組團,有名額後又不一定有足夠客人報名。這就搞的旅行社根本不敢申請,索性不做這項目。
繼續推動優質服務
「旅發局做了很多事,做了大量宣傳吸引遊客來香港。而來到之後,怎樣讓遊客對香港有一個好印象,這也是一個重要命題。」梁芳遠說:「現在很多時候,我們接觸到歐美或者內地朋友,都有一種較普遍反應,就是覺得香港現的服務水準在下降。包括我們作為業界人,也有這個感覺。」梁芳遠分析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現在無論飲食、酒店還是旅遊業,主要都是自由工作者,也就是兼職。可能在心態上,他們是做一天算一天,應付了事。」她希望政府在促進旅遊業的支持上,能撥發資源,持續推動優質服務:「這些或者需要有一個定期培訓,提升服務業前線服務素質,培養前線有一份責任感,明白我們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薪水,還有一份遵重。」
相關閱讀:
香港最熱門系列 │《香港應該如何搞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