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春天的成都平原内,一场科技与传统的交融正悄然上演。近日,四川成都正以科技创新为春耕注入新动能,绘就一幅幅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卷。
智慧农业“最强大脑”唤醒田间潜能
在郫都区汉姜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场“数字革命”正改变着千年农耕传统。
“以前种菜靠经验,现在种菜靠数据。”鹃农公司生产部朱晓菲轻点屏幕,700亩核心区土地实时数据跃然眼前:苗情、墒情、温湿度、光照强度……这些曾依赖肉眼观察的数据,如今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传输至智慧农场管理平台。
田间的智能设备如同“农田卫士”,孢子捕捉仪监测病菌、虫情测报灯精准诱捕害虫、微型气象站预判天气变化。蜀都乡村振兴公司搭建的无人农场系统,让农田管理从“靠天吃饭”变为“靠数耕耘”。
无人驾驶农机更成为春耕“新宠”:加装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自动规划路线、精准播种,夜间作业也能分毫不差,效率提升数倍。技术经理吴琪龙揭秘:“给传统农机装上‘大脑’,北斗导航定位精度达厘米级,未来农民可能要考‘无人机驾驶证’!”
无人机“慧”种地 植保效率翻倍
崇州市杨柳合作社的麦田上空,无人机化身“钢铁蜻蜓”来回穿梭。“每天守护400亩麦田,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90后”农业经理人王伶俐手握遥控器,屏幕上的病虫害热力图指引着无人机精准喷洒。
合作社的“科技武器库”令人震撼:89台(套)智能农机整装待发,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一应俱全。崇州市农业农村局组建“院校专家+农技人员”团队,深入田间“把脉问诊”,确保10.8万亩小麦、9.6万亩油菜稳产增收。
无人机+种子“中试田” 科技链动未来
双流区凤求凰农业示范区的油菜花海中,藏着更深的科技密码。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每日作业500-800亩,效率是人工的60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岳进展示着“飞防”神器:农药利用率提高30%,用量却减少20%。
但这里不仅是“飞手”的舞台,更是种子的“梦想实验室”。“这块田是种子走向大田的‘中试基地’。”育种专家从实验室带来优质青稞种子,经过扩繁后,将种出五彩斑斓的青稞田,最终变成市民餐桌上的青稞酒、青稞面包。
这个春天,成都春耕唱响着现代农业的强音,田野里不仅播种希望,更播种未来。当5G信号覆盖农田、当算法替代经验、当无人机与拖拉机共舞,天府之国的“春耕密码”,正在书写中国现代农业的新篇章。
作者:荣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