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畔,辽宁大连这座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城市,既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也是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枢纽。这里既有国家级新区的政策优势,又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更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然而,与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相比,大连农村集体经济还面临着资源整合难、产业升级慢、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乡村发展。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大连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跨越的关口。
“近年来,大连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聚焦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重点任务,锚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目标,以组织振兴为龙头、以完善制度机制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大连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王维兴介绍。
2024年,大连市全市平均村集体经营收益达57.8万元,与2023年相比增长14.5%,实现“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消除、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标志着大连农村集体经济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所从何来?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深入调研,试图从大连以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探寻可学可鉴的经验与路径。
经验一:党建“破圈”,建立联合党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规划在先、高位推动、全局谋划,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初春的大连,阳光懒散上线,难驱寒意。在瓦房店市得利寺镇,一片片现代化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棚内大樱桃、蓝莓等水果长势喜人。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各自为战、效益低下的“小散弱”种植区。
变化,始于一场党建“破圈”行动。
过去各村党组织“各扫门前雪”,资源分散、产业同质化严重,集体经济始终做不大、做不强。为破解这一难题,大连市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通过建立联合党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得利寺镇就是这一创新实践的鲜活样板。该镇樱桃种植历史悠久,但过去由于分散经营、品牌意识薄弱,产业发展面临瓶颈。2023年3月,得利寺镇成立了大樱桃产业联合党委,整合镇内各村党组织、合作社、企业等资源,形成“党建引领、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的发展格局。“联合党委就像一根红线,把各村串珠成链,形成了发展合力。”联合党委书记赵家申说。
联合党委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统一规划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他们聘请专家实地考察,根据各村土壤、气候等条件,确定差异化种植品种。同时,整合各村资金,建设现代化温室大棚,引进先进种植技术,打造统一品牌,开拓销售渠道。
“以前我们村种樱桃,规模小、技术落后,卖不上价。现在有了联合党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销售,效益翻了好几倍。”得利寺镇卢屯村党委书记高世界说。
在普兰店区,党建“破圈”同样释放出强大动能。针对海参养殖产业分散、标准不一的问题,区委组织部指导成立海参产业党委,整合全区海参养殖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制定统一养殖标准,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产业党委成立后,我们建立了海参养殖技术培训中心,定期邀请专家授课,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普兰店区海参产业党委书记魏东介绍,目前全区海参养殖面积达1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带动上万农户增收致富。
党建“破圈”,不仅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更打破了思想藩篱,激发了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在大连,越来越多的联合党委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的“红色引擎”。
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是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大连市将继续深化党建“破圈”行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经验二:资源下沉,强化人才支撑、资金支持、项目扶持,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导致农村资源匮乏、发展动力不足。要实现村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推动资源下沉,将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向乡村倾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大连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刘常识表示。
在金普新区大魏家街道王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新征是村民口中的“致富带头人”。2016年,在外经商多年的王新征响应组织号召,回村担任党总支书记。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村内土地资源,发展设施农业和樱桃深加工产业。
“刚开始很多村民不理解,担心风险,我就带头投资建设樱桃大棚,种植新品种樱桃。”王新征回忆说,为了打消村民顾虑,他还自费组织村民到外地考察学习,邀请专家到村指导技术。如今,王家村已建成樱桃大棚200多座,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带动3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
除了让“头雁”返乡领航,大连市还建立了干部下沉工作机制,持续从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派2225名干部到村工作,成立44个科技特派团,选派897名农业特派员走进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实现“一人驻村、全社会帮扶”的格局。
另外,针对村干部动力不足、待遇水平总体不高等问题,大连市实行“基本报酬+绩效奖金”结构性报酬制度,健全完善村干部基本报酬及增长机制,对村集体经营收益超过5万元的,可以从经营收益中提取不超过10%比例、对增量部分还可以从中提取不超过20%比例用于奖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
如果说人才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引擎”,那么资金和项目就是不可或缺的“燃料”。大连通过财政支持、项目扶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资金支持方面,大连市在全省率先设立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每年由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村级党组织运转和服务群众工作。这一举措不仅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旅顺口区高度重视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的使用,将其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服务群众能力的重要抓手。铁山街道南牙户咀村利用专项经费建设了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配备了图书室、文化活动室、便民服务窗口等设施,成为村民学习、议事、娱乐的重要场所;双岛湾街道艾子口村利用专项经费组织开展了“红色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党组织的号召力。
此外,大连市还通过整合涉农资金、争取上级扶持等方式,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扶持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项目资金超过3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扶持、技术培训等方面,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项目扶持方面,大连市注重将优质项目下沉到乡村,培育特色产业。通过项目的落地实施,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也提升了村集体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庄河市大郑镇设施农业联合党委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联合党委统筹资源,打造了万亩设施农业园区,其中草莓种植项目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明星项目”。联合党委整合各村资金,建设现代化草莓大棚,引进优质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并注册了“大郑草莓”区域公用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渠道,将草莓销往全国各地。目前,大郑镇草莓种植面积达5000亩,年产值超过1亿元,带动1000多户村民增收。
大连市统筹用好各级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政策,逐村研究建立扶持项目储备库,每年按照成熟度排序优先扶持,2019年以来,在配套做好266个中央省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的基础上,市级拿出专门资金进一步扶持215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平均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405万元,带动117万名农民增收致富。
经验三:典型示范,创新模式引领,发挥“培育一个、影响一片、带动一方”的效应,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活力
作为起步较早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者,大连市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出“资源经济、物业经济、产业经济、多元服务经济、乡村旅游经济”五种典型模式,形成了一批有特色、可推广、能复制的典型案例。
---资源经济。长海县大长山岛镇哈仙村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海参、鲍鱼等海产品养殖业。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合作社,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销售,比以前分散养殖效益翻了好几倍。”哈仙村党总支书记段志成说。目前,哈仙村海参养殖面积达5000亩,年产值超过1亿元,带动全村80%以上农户增收。
——物业经济。普兰店区杨树房街道赵家村利用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探索发展物业经济。村党总支盘活闲置资产,成立赵家村实业有限公司,依托杨树房街道服装加工产业优势,联合大杨集团打造“村企联建”模式,年创收300余万元,增加集体收入40余万元。此外,出租厂房引入水产品加工、服装加工等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安置村民就业500余人。
——产业经济。庄河市吴炉镇英烈士村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创新“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模式,发展蓝莓种植。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合作社,建设现代化蓝莓种植基地,引进优质品种,推广先进技术,打造“英烈蓝莓”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全村蓝莓种植面积达3000亩,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英烈士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继馨说,村里还建成了农业教育体验基地,打造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多元服务经济。旅顺口区龙头街道东北山村深化“党建+合作社”模式,打造多元服务强引擎。村党总支领办小白楼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苹果、樱桃等种植产业,建设200余亩生态果木基地,配套气调库和分拣车间,形成标准化种植体系。通过组建专职养护团队、邀请专家指导,提升果品质量,同时注册“小白楼”和“东北金”苹果品牌,打造产供销一体化模式。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61.8万元,带动村民增收30余万元,果木基地成为支撑村强民富的重要载体。
---乡村旅游经济。金普新区石河街道石河村依托生态优势,村党委牵头成立旅游公司,发展25家农家乐,年均户收入达10万元,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同步发展。通过引进旅游项目,石河村形成“吃喝玩乐游娱购”多元业态,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村党委副书记冷丽表示,石河村通过特色旅游实现了强村富民,村集体年收入达2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至3万多元,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最美村镇”50强等荣誉称号。
“五种模式以党建为引领、以因地制宜为根本遵循,资源经济整合海洋资源,物业经济盘活闲置资产,产业经济打造特色品牌,多元服务经济延伸产业链,乡村旅游经济融合生态文旅,让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各异的村子都能找到可以学习借鉴的样板,真正实现‘培育一个、影响一片、带动一方’。”大连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副处长高阳表示。
经验四:利益联结,通过保底分红、股权量化、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创新分配模式,让农民真正共享发展成果
3月23日上午9点,新鲜采摘的25斤精品蓝莓已打包好从英烈士村发车,1个小时就可到达庄河市的买家手中。“我负责村里6个大棚的管护工作,大棚用的是村民的土地,每亩地保底租金600元。过去一周产量价格都不错,卖出了200多斤,挣到了钱大家还能获得分红。”望着逐渐行远的汽车,村民年胜当话语中满是欣喜。
“保底收益+分红”是大连市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普遍采用的利益分配模式。“保底收益”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尤其是在产业发展初期或市场波动时,能够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分红”则在保底收益的基础上,为农民提供另一个收入来源,这种机制激励农民积极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共同做大“蛋糕”。
此外,股权量化也是大连的积极探索。普兰店区杨树房街道战家村曾是一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村民收入水平低,村内资源利用率不高。为破解这一困境,村党总支探索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户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将503户农民的4176亩承包地全部实行田块整合,领办创办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以承包地经营权折价入股,村民获得相应的股权,并获得分红。2024年,战家村实现村级集体收入227万元。
股权量化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具体操作中,将集体资产量化到户,农民成为集体经济的股东,直接参与分红,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明确村民的股权比例,为村民合力参与集体经济的规范运营提供了保障。”大连市农业农村局农村改革与合作经济指导处处长吴宪强介绍,“在股权量化的基础上,村党总支充分支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挥管理资产、开发利用资源的基础作用,具备条件的村还可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出资设立企业。领办创办的农民合作社或企业管理层由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共同组成,确保运营透明、决策民主。可以进一步整合土地、资金等资源,推动集体经济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来到庄河市城山镇恒利村村委会,著有“城山恒利”商标的蟹田米、小米、双黄鸡蛋、苹果、草莓等农产品摆放在特色农产品展厅内。恒利村党总支书记姜铭公介绍:“我们村以本地特色小米、大黄米为切入点,打造便民服务电商平台,整合土地300余亩,进一步集中资源、扩大规模效益,通过网络直播帮助农民掌握新技能,做新时代的新农人。”如今“城山恒利”农产品陆续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带动当地300余户农民增收。
大连市在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保底收益+分红”模式,保障了农民基本收益;股权量化模式,让农民变股东,共享发展红利;股份合作制模式,通过整合资源,推动规模化经营。下一步,大连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升级,加大政策支持,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实现强村与富民的双赢。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张萌